共23题,约11540字。
商丘市二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首款文生视频模型Sora问世,可以根据文字指令创造出逼真的富有想象力的场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专业视频生成能力。因而,技术与文艺的关系再一次引发人们关注与探讨。近年来,科技的迭代创新让人应接不暇,在催生文艺新形式,文化新业态的同时,也给不少人带来困惑和忙乱。如何认识新技术引发的新文艺现象,如何把握其影响下文艺创作和评论的方向,是当前需要研究解答的问题。
对文艺来说,除了审美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它还具有传播属性。为什么说文艺有传播属性?或者说为什么要上升到“属性”的层面来认识文艺的传播特性?其一,文艺创作的动机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传播。用匈牙利文艺理论家阿诺德•豪泽尔的话说,艺术家每一次对思想、感情和理想的抒发,都是对真实或假想的接受。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交流,传播行为,是个体之间连接的纽带,以建立共同生存所需要的秩序。其二,文艺的呈现依赖传播介质和载体。只有审美意象只能说是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只有借助媒介将其变成“手中之竹”,艺术作品才得以呈现。没有介质和载体,就没有文艺作品的产生。其三,文艺需要传播才能得到欣赏者“身份认证”。从理论上说,只有创作的作品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真正成为艺术品。传播载体和平台正是联结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桥梁和纽带。
文艺的传播属性决定了科技进步是文艺创新的内在动因之一。因为无论是艺术呈现的介质还是作品传播的载体,都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并随科技进步而改变,从而对文艺产生深刻影响。
由于文艺的传播属性和与科技的内在关联,科技对文艺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一是促进艺术形象乃至表现形式的创新。任何一种新的艺术媒介都可能与创作者的情感形成互动,从而影响到审美意象的形成和呈现方式的创新,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二是推动创作方式的变革。比如,电影以工业化的方式进行创作生产,起源于20世纪初,这与工业时代摄影机、制片技术等的改进密切相关;当下,随着信息化带来的电影新技术的应用,电影后期制作的比重显著增加。音视频制作软件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应用等,使音视频创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可以想象,AI等高新技术应用,将会为艺术创作提供更便捷的路径、更广阔的创意空间,更多样的选择。三是带来文艺传播和接受方式的改进。新的技术催生新的传播方式和媒体形态,从而极大地改变文艺的传播力、影响力。比如,网络媒体、智能手机普及后,“线性传播”被“点播+互动+伴随”取代,节目“货郎”变成了节目“超市”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多满足,受众由被动变为主动,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文艺生态也会随之改变。四是引起受众欣赏口味和艺术生存“土壤”的变化。科技在影响创作的同时,也在通过另一条渠道影响着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受众。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会带来生产方式、生活节奏、人际交往,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变化,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比如,电影《百鸟朝凤》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唢呐老艺人焦三爷面临技艺失传时的痛楚,根本原因则是现代条件下人们有了更多新的选择。
(摘编自袁正领《如何看待新技术对文艺的影响》)
材料二:
正如对艺术境界的探索没有终点,技术创新也永无止境。在多种技术交织而成的新型创作语境中,理解人机交互模式,探索人机协同应用场景,是智能时代进行文艺创作的新要求。
首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加入将艺术创作分为有人工智能辅助和无人工智能辅助两类。国外已有多家期刊发布公告,明确拒绝接收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有的科幻杂志甚至为此关闭了自由投稿通道,创作者需要在投稿前申明没有用到人工智能工具。其次,人工智能辅助创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借助媒介将审美意象变成“手中之竹”,艺术作品才能得以呈现,否则单独的审美意象只能是“胸中之竹”。
B. 新的技术催生新的传播方式和媒体形态,能够更多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改变文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C. 与传统的创作过程不同,现代创作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在风格品质众多的艺术产品中选取一件进行精调整。
D. 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的语段、图像等都无法得到公众的认可,因此它不能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技发展带来的电影新技术的应用,使后期制作比前期拍摄更为重要,这推动了电影创作方式的变革。
B. 人工智能会根据操作者 指令做出调整,这就要求创作者具备能与智能工具进行良好沟通的数字素养。
C. 创作者们借助人工智能大幅延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这使得人机结合的创作实践将步入新的智能化阶段。
D. 人工智能促进文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新机遇是当代文艺发展的重中之重。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递进式结构,使得论证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B. 材料一将传播载体和平台比作桥梁和纽带,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 关系十分密切。
C. 材料二举国外多家期刊已明确拒收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例子,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创作水平有待提高。
D. 材料二中“无论……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基本”等词语体现了论证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4.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造纸术、印刷术的进步为明清小说的繁盛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B. 艺术作品中的美学和创意能助力科学家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
C. 艺术家能在互联网上接触到更多素材,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D.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使观众完全沉浸在艺术作品中。
5. 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做大哥的人(节选)
巴金
接着五四运动发生了,我们都受到了新思潮的洗礼,他买了好些新书跑回家。我们(我们三弟兄和三房的六姐,再加上一个香表哥)都贪婪地读着一切新的书报,接受新的思想。然而他的见解却比较温和,他赞成刘半农的“作揖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他把这种理论跟我们大家庭的现实环境结合起来。
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依旧顺应旧的环境生活下去。顺应环境的结果,就是使他逐渐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旧家庭里他是一位暮气十足的少爷;在他同我们一块儿说话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了。这种生活方式是我和三哥所不能够了解的,我们因此常常责备他。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