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78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创新班)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古装剧在美学上的一大特点在于,从戏剧美学向纪实美学转向,将叙事重心从戏剧冲突向日常生活倾斜,呈现为一种生活美学的倾向。所谓生活美学,是将“美本身”还给“生活本身”的美学,也就是将美的始源、根柢、存在、本质、价值、意义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美学。它既包括人的物质的、感性的、自然的生活,也包括人的精神的、理性的、社会的生活。当然,有学者也指出,生活美学不只是一种实用美学、日常生活美学,也是审美观发生变化、回归到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在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中,纳征、投壶、婚礼、打马球等礼仪习俗,焚香、点茶、插花、挂画“文人四艺”,以及官宦子弟间的诗酒唱酬、勾栏瓦舍中的文娱生活等都被一一呈现,为我们绘制出一幅流动诗意的宋代生活画卷。这不仅是日常生活本身的物质再现,也是诗意精神生活的有效传达,更是一种颇具风雅趣味的生活美学。《知否》的导演张开宙在采访中说道:“我想拍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古装剧。”从影像呈现效果来看,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劳拉•穆尔维指出,音乐片中的大量歌舞会中断故事的叙事进程,女性的视觉化呈现往往会妨碍故事线索的发展。在古装剧中,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也可能会产生类似效果。如同音乐片中的歌舞表演一样,对日常生活本身的视觉呈现也容易中断叙事的进程,点茶、焚香等雅趣,婚丧嫁娶、登基庆典等仪式,以及相扑、杂技等娱乐形式本身就具有表演性质,会让原有叙事进程放缓,甚至停顿下来。同时,创作者也希望观众像欣赏绘画作品一样,慢慢去感受古代生活本身的美感,甚至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加之与戏剧冲突的动态性相比,生活本身更具有静态性.与纪实性。于是,这些追求纪实感、生活化的古装剧必然会放缓叙事节奏,这也是《知否》《清平乐》等作品被诟病节奏太慢的重要原因。现代观众习惯了强冲突性的故事情节,但强冲突性却并非古装剧的不二选择,除了故事之外,创作者还应该有表达更多内容的空间与自由。充满烟火气息、有质感的古代社会,趣味风雅、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被创作者融入古装剧中来,在丰富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美学品格,并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只要日常生活的内容能够有机地融入故事与人物中,不游离于二者之外,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当前古装剧的意义就在于它们打破了观众旧有的审美经验,是一种美学上的探索与创新,应给予更多的支持与肯定。
向中式美学的转向是当前古装剧的另一重要特点,这不仅彰显于艺术形式上,也体现在审美趣味上。古装剧从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将其运用到摄影构图、色彩处理、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与氛围营造中,不仅带来了画面视觉风格的改变,也使作品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意境之美,这也是创作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自觉。《大宋宫词》片头运用古代绘画长卷的方式,将剧中场景、人物自右向左徐徐展开,《知否》片尾同样以长卷形式呈现出一幅宋代风情人物画卷,二者均用“中国性”的绘画形式,在古装剧中实现了视觉形式的当代转化。与绘画不同的是,观众在观剧时不需要移步换景或视线变化,只在影像的流动中被动接受即可,当然这也是摄影机器本身特性所决定的。
当然,古装剧对中式美学形式的探索不仅取法于绘画艺术,也从诗歌、书法、建筑、音乐、舞蹈、礼仪等文化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清平乐》中的诗词运用,不仅是剧中人物心境的外化,也平添了该剧的写意之美。飞白书亦是仁宗表达情绪的手段,高兴时则纵横驰骋,失意时则纡徐委婉。剧中谈到“书法亦如世间万事一般,徐徐图之,不必急于一时,要有耐心,火候到了,自然就好了”,不仅将书法与成事之道相关联,其本身也可作为重要审美对象予以观照。此外,其简约典雅的建筑空间、质朴淡雅的服饰妆容恬淡雅致的日常生活,以及舒缓含蓄的表达方式,都给人以“平淡冲和”之美,颇具中式美学趣味。在这些作品之前,受传统艺术形式影响的古装剧不是没有,但大多偶然为之,并未构成集群效应,亦未形成美学自觉,而当前古装剧在短时期内集中出现,并在美学上高度相似,已生成一种美学现象,形成一种美学自觉。显然,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殷昭玖《美学转向、知识考古与回归主流一论当前古装剧的几种不同“面相”》)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种美学,生活美学包括物质和精神等层面的内容,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一种本体论美学。
B.追求纪实感、生活化会使古装剧的叙事进程放缓,甚至停顿下来,但这也给了古装剧更多的表达空间。
C.古装剧与传统绘画是不同的艺术类别,但二者在色彩处理、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可以互相借鉴。
D.《清平乐》中的诗词运用等取法于传统艺术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式美学趣味表现的“平淡冲和”之美。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装剧的美学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美学上的探索与创新而转向。
B.作者分析《知否》等作品被诟病节奏太慢的原因,是为了更深入地阐述关于“古装剧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的看法。
C.观众在观剧时“只在影像的流动中被动接受即可”,不能主动参与,这是古装剧无法超越绘画艺术的地方。
D.《清平乐》中诗词和飞白书的运用都有助于表达人物的情感,可见古装剧情感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古装剧《风起洛阳》中对东都洛阳诸多饮食,如羊汤、鱼侩、枣酥等进行了复式呈现。
B.古装剧《梦华录》中随处可见插花元素,并生动再现了“茶百戏”这种独特的民间技艺。
C.古装剧《大宋宫词》高度还原了《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乐器演奏、观舞、宴饮等内容。
D.古装剧《鹤唳华亭》中出现了很多历代名家的画作,并且作品包括多种风格流派。
4.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古装剧“美学转向”的特点。(4分)
5.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析文本是如何增强说服力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桐花山乡
兰善清
桐花绽放山乡,层林因之一芳。鄂西北,山岭连绵,那是油桐的世界。而油桐,是乡亲们的一大骄傲。
冬闲时,山岭拥揽着桐林说,睡吧!时间都是你的。春来了,敲锣打鼓地开场,像妈妈叫醒孩子快快起床。可桐林还有些睡意,不情不愿。春雨丝丝,清风缕缕,蛙声阵阵,抬眼看看,倏然一惊:天地已被占尽,万物都在出彩。这时候,桐林方才略略有点着急。不过,季候总是不舍万物的,机会总有。桐林抖擞抖擞精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