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670字。

  高2025届高二下3月月考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创造的科技奇观以超凡的速度和气魄呈现在世人面前。如和谐号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跑出486.1千米的时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载人深潜7062米,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中通常以奇观的方式被呈现,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融入读者的科学认知。科学奇观,意味着挑战人类既有的感知尺度和感知方式,为日渐平庸化、琐碎化、常态化的感知注入新的美学元素。报告文学无疑是建构高科技时代奇观美学的重要媒介。总体而言,这种奇观美学既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又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
  围绕科技创新主题,近年来的中国报告文学还创造出颇具范式意义的叙述模式,主要表现为:面对科技难题,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障碍,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攻坚克难。显然,创新是驱动情节的动力,而攻克一个个科技难关则组成叙述结构。此外,以创新驱动的叙述结构,还包含一条条情感或心灵副线,它们共同展现出中国科技工作者为追求科学、探索真理、实现中国科技跨越式发展而顽强拼搏的心路历程。应该说,能否走进科技工作者的心灵世界,是衡量此类报告文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之所以让人动容,是因为王宏甲深入细致地追踪、复原了南仁东不为人知的心灵世界。每一项高新科技、每一个伟大工程的背后都隐伏着难以计数的心灵秘史,每个个体的心灵史汇聚成河,便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创新、赢得尊重的心灵史诗。因此,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要提炼出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和家国情怀,这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8日,林强《创新报国:当代报告文学的时代主题》)
  材料二:
  全媒体时代新闻多形态传播的强势,改变着既有的传播和接受的格局。这对原先相对依赖于新闻性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早先新闻媒体无法报道的一些材料,可以借助报告文学的形式推出,现在这种报告题材的初始性基本不再具有。原先报告文学写作比较多地倚重于题材的重大,现在由于多媒体对其进行多维度、多形态的挖掘,使读者减弱了接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科技时代的奇观美学主要借助报告文学得以展现,它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因此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
  B. 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现象以奇观的方式加以呈现,是我国读者的科学认知形成的重要途径。
  C. 若一篇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表现出科学家在探索创造过程中、的内心历程,那么这就是一篇成功的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作品。
  D. 受全媒体时代影响,报告文学题材摄取既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端面作双向拓展,又在其两端各自进行再拓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分析近年来中国报告文学叙述模式的范式意义,可见报告文学创作对“创新报国”的时代主题的响应。
  B. 若要撰写以钟南山院士对抗新冠肺炎疫情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应突出其敢为人先、坚持原则的职业精神。
  C. 报告文学作品对中国高新科技背后的心路展示得越成功,中华民族追求创新与赢得尊重的心灵史诗就越瑰丽。
  D. 作者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诚实写作,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便能达到“非虚构”的要求。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当下报告文学在选材方面出现变化 原因的一项是(   )
  A. 所依赖的新闻性题材的初始性被其他媒体抢占
  B. 创作中“非虚构”的叙述要求几乎很难实现
  C. 多媒体对重大题材进行多维度、多形态的挖掘
  D. 全媒体对沉寂的历史题材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4. 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当下中国报告文学在现实与历史两个端面上选材的共同点。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是如何阐释“全媒体”时代中国报告文学转型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强加因果。原文“总体而言,这种奇观美学既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又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B.无中生有。原文“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中通常以奇观的方式被呈现,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融入读者的科学认知”,“是我国读者的科学认知形成的重要途径”于文无据。
  C.逻辑错误。原文“应该说,能否走进科技工作者的心灵世界,是衡量此类报告文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选项“若……那么这就是”充分条件不成立。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破路
  孙犁
  黄昏时候,李佩钟站在十字路口,送走那些出征的战士。他们是第一次去作战,一个紧跟一个,急急地走着,举手向女县长告别。将军高庆山在最后拉着一匹马,沉静地走着。李佩钟望着他走尽了东大街,走出了东城门,才转身回到了县政府。夜晚,她一个人在这大院落里,在南窗台点起一支红蜡烛。她好像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看见霜雪在他们的面前飞搅。想到骑在马上的将军也不会想到爱情,她振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计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