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8题,约2398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8月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主观题要分点答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不超出答题区域边框答题。
  2.作文卷面书写分10分,严重涂改超过3处以上,卷面较乱,字迹不清,书写得分不超过5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的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命线,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深切体认。
  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超越人间的神明为本位,这是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第一道生命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他们用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真实世界取代了先前巫术以神统人的虚拟世界。《尚书•泰誓》记述周武王一段名言: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  “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 将亡,听于神。”这更明白无误地说明决定国家命运的是民众而非神灵。《老子》中强调:“天地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这里,现实中的平民百姓才具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性地位,而不是天地、神明。
  在中华文明中,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是一个群体性的存在。人的本质,从来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就是人的群体联系的不断扩大、不断强化,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化,人越来越能够自觉地和合理地处理好这些关系。樊迟问仁,孔子说:  “爱人。”樊迟又问仁,孔子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仲弓问仁,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社会性。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成员的人,对于社会群体中的其他人能够做到爱人、立人、达人,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因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的人一直是中华文明真正的实体和主体,中华文明生命之流方才生生不息。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与纠缠,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又一生命源泉。  “天下为公”代表了“大道”,这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现实的生活却是“天下为家”。纵观中华文明成长的过程,可以发现,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二者的纠缠,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极为强劲的一条生命线。
  第 1 页 共 12 页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催生了中国的家庭、社群、国家、天下命运与共的内敛型社会结构。中国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家庭、国家与天下串联起来,铸就家国命运共同体,使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既相背离又相互补充。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既催生了“家天下”的皇权政治,同时又催生了“民惟邦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伦理,催生了实行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又催生了包括宰辅内阁制、郡县制、选贤举能的科举制等开“公天下”之端的国家治理制度。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还催生了包括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审美体系、话语体系等在内的中华文化上的普遍认同,催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  “中为大本,和为达道”,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道生命线。《大禹谟》中所说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论语•尧曰》中所说的“允执其中”,《论语•雍也》中所说的“中庸”,《礼记•中庸》中所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都强调了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时,必须自觉地考虑任何事物都包含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执其两端”,就是不能偏执于某一局部、某一侧面,而要兼顾各个方面,避免“过”与“不及”,努力做到客观与全面。要善于将对立的双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统一体。中华文明所崇奉的“中道”,是在现实世界中努力了解矛盾对立的各方内在的相通、相融之处,让它们在积极互动、和合、结合中共生共存,并通过创新而获得新生命、新发展,上升到新境界,这是积极面对现实世界,极具实践性、战略性及可操作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摘编自姜义华《深切体认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命线》)
  材料二:
  如果说,曾子《大学》教的是修身好学之道,那子思《中庸》教的就是为人处世之道。按《说文解字》的解释,  “中,正也” “庸,用也”。现实生活中,  “中庸”经常被曲解。
  中庸之道,就是要求凡事中正合理,恰到好处,而不是不讲原则,做好好先生。如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读的: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用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真实世界取代了先前巫术以神统人的虚拟世界,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最重要的贡献。
  B. 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人们不能合理地处理各种关系,导致社会关系更复杂。
  C.“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催生了中华文化上的普遍认同,也催生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
  D.“师也过,商也不及”,孔子认为子张和子夏两人都有缺陷,子张是太过,子夏是不够,子张还不如子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天下为公”代表了“大道”,而现实的生活是“天下为家”,“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助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
  B.“执其两端”就是要兼顾各个方面,避免“过”与“不及”,中华文明所崇奉的“中道”是积极面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C.“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指引人们以中正合理的态度立身处世。孔子最早提出“中庸”思想,《论语》多处涉及“中庸”思想的应用。
  D. 学会“权变”比坚守原则更难做到,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中庸之道不是机械的折中主义,而要讲究审时度势,展开适宜的积极调整。
  3. 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中华文明“以人为本位”的特点的一项是(       )2分
  A.《左传》:“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 将亡,听于神。”
  B.《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荀子》:“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精神,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第 3 页 共 12 页
  5. 高中生萧华的成绩中等,不拔尖也不差,但妈妈对其期望很高,经常说儿子成绩“中庸”,对儿子严加管教。萧华的爸爸认为要给儿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不要管束得太紧,否则会适得其反,萧华的妈妈说他没有原则,和稀泥,是个“中庸”之人。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点评。4分
  (二) 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漆园吏游梁
  郭沫若
  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微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
  他回到宋国来,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消长盈虚的道理。
  “苎麻的种子播在田地间,受着温暖的阳光护摄,受着清和的春风吹煦,无端地抽出了青春的苗条。苗条枯萎了,筋骨成了麻,我如今在把它打成草鞋。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又要委弃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污潴里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