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070字。

  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AI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即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到底是否具有艺术的创造性,长期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方认为具备艺术创造性,因为其底层算法设计就具备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还能生成不可预见的全新艺术成果;另一方则认为不具备艺术创造性,因为人工智能系统本身就是对人的模仿,输入的信息源于人类已有的艺术信息,输出的信息也只能是变相模仿而已。
  我认为,AI绘画创作的艺术主体仍旧是人,需要人类提炼和组织准确的AI绘画创作语言,包括艺术创作元素、构图形式、风格特点等诸多关键提示词。这些技术参数信息输入AI绘画工具后才能生成画面,对艺术创作主体的人而言,这个过程是思考创作的过程。例如,为寻求合适的艺术关键词来激发或提示构建合适的AI艺术语境,就必然历经人的斟酌、思考、实验、遴选,甚至“废稿三千”才能得一二可意之作,然后还要再接受作为艺术客体的人的检验。AI绘画艺术主体和客体都仍旧是人,因此可以说AI绘画是属于人的艺术创作。
  从艺术客体的检验角度,我们能感受到人工智能产生的美术作品、设计作品、文学作品,水平上参差不齐。就如同人类借助照相机工具,有的只是能简便完成造型留影功能,有的则能进一步提升为摄影艺术创作。因此对于人工智能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的判断,需要秉持艺术本身之标准,避免以偏概全、简单否定。
  当然,由于人工智能平台的高效产出,也会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审美疲劳,也会经历多元扩展、分层分级。AI绘画终究要与其他艺术类型一样,不懈追求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艺术品质,最终只有少数才能进入艺术精品之列,因此也不太可能出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情况。
  不可否认,AI绘画在计算机程序和算法设计的加持下,确实能大大减少画家的时间消耗,呈指数级大幅提升绘画作品的生成效率。此外,人工智能平台强大的信息整合和计算能力,也能够为画家提供新的创作灵感,协助完成艺术创作思维活动中的多方工作。正是因为人工智能跨越了艺术领域的很多技术门槛,让艺术照进现实的梦想实现起来更为方便,人工智能绘画工具也被视为充满了创造性、创新性的梦工厂。202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发布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征稿通知》,将“人工智能艺术”正式列入征稿类别,这等于在事实上也已认可人工智能绘画属于艺术创作范畴。
  总之,人工智能时代艺术领域产生的AI绘画,其本质上也就是“人类艺术智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而创造的“人类智能艺术”,这当然仍属于人类的艺术创作行为。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并非矛盾对立的关系,科学技术带给艺术的不是危机,而是带来生机、带动升级,营造出艺术发展的重要契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必然为人类艺术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扩展和丰富人类艺术的外延空间。
  (摘编自杨祥民《人工智能绘画属于艺术创作》)
  材料二:
  虽然AI绘画在技术层面有重大的突破,但在创造上却有其限度。AI自始至终是技术,是工具,AI绘画作品不是艺术作品。
  AI绘画作品的生成机制是基于数据的算法,由设计者来设置其生成机制的模型,从艺术创造的层面而言,这类艺术生成只能停留于绘画的再现与模仿的层面,尚不能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AI绘画在技术层面有重大突破,是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其作品是否为艺术作品目前存在争议。
  B.基于数据的算法是AI绘画作品的生成机制,能减少画家的时间消耗,使绘画作品的生成效率得以提升。
  C.AI绘画的出现,证明了科技和艺术是可以相融合的,这改变了人们有关科技与艺术是矛盾对立的认知。
  D.在AI绘画是不是艺术创作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的看法不同,这与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不同有关。
  2.材料一第二段指出“AI绘画是属于人的艺术创作”,这一结论的得出有赖于原文中隐含的一个前提,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该隐含前提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创作需要作为艺术主体的人提炼和组织准确的创作语言。
  B.只有艺术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其创作才称得上是艺术创作。
  C.人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人的斟酌、思考、实验、遴选的过程。
  D.不论何种艺术创作,都一定会接受作为艺术客体的人的检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在比较AI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的两种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具体分析相反看法带来的负面影响。
  B.材料一援引202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有关通知,增强了对人工智能绘画属于艺术创作范畴这一观点论证的说服力。
  C.材料二从“图式复制化”“题材标签化”“作品同质化”三个方面强调AI绘画停留于模仿的后果,分析问题具有广度。
  D.材料二用文学性语言描述观看凡•高《向日葵》时的心灵颤动,使文章整体风格在具有理性的同时,也有了几分感性。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摄影,各自为了论证什么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不认同AI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但理由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荒原作证  梁晓声
  一九八一年,我们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情。
  曾经在小学课本里写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神奇北大荒,已经创建了一处处国营农场,有十万转业官兵在这里开荒、播种、收获……
  绿色的北大荒变成了金色的北大荒。
  ①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终于在北大荒诞生了。从外形看,它既不像所有中国制造的联合收割机那么“土气”,也不像从国外引进的联合收割机那么“洋气”。普赖斯专家面对它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在美国接触过的那些身着西装,但却保持着中华民族气质的中国留学生。专家爬到收割机下看过,一眼就看出底盘是选用东德E-512的结构,不过加以了改造。配备有双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