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290字。
绝密★启用前
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18到19世纪,清王朝的主流通货是白银和铜钱。白银主要以银块的方式流通,以重量计算价值。政府并不管控白银的供应,因此各地流通的白银,其成色、单位各有不同。政府负责提供的铸币是铜钱。中央和各省铸局负责铸造铜钱,铜钱的样式和成色都有统一规定。与这种二元货币体系相对应,银钱的比价时常会发生变化。而这往往是受地方金融市场银钱供给的影响,政府的调控能力有限。
②在清代的经济生活中,白银和铜钱流通的范围并不相同。铜钱币值较小,重量较大,主要用于集市、城镇等地方市场中的小额交易。而白银价值高、重量轻,主要用于跨省的远途贸易。在财政领域,农民缴税通常采用铜钱,而州县、各省上解的税款往往需要兑换成白银,中央发给各地的兵饷一般也是白银。
③因此,清代白银的流动一般沿着两条线展开,其一是跨省的远途市场贸易,其二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调度。18世纪时,中国的远途贩运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当时国内市场中长途贸易量每年约8000万两。比较起来,政府财政体系中流动的白银也数额庞大,18世纪清王朝的银库库存一般在2000万~4000万两。
④白银的财政调拨与市场流动是相辅相成的。国家财政像水泵一样,从各级货币市场的“贮水池”中集散白银,发挥着再分配各地货币的作用。这些重新分配的白银,会通过长途贸易在各地市场间回流,并再度进入财政体系,实现循环。18世纪,位于膏腴之地的省份,每年都要在中央的主导下,向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协济银两。这些银两以兵饷的方式散入边地,又通过货物(主要是粮食)的流通回到经济核心地区。因此,恰恰是财政与市场的相互配合,实现了白银在王朝经济体系内的循环流动。
⑤在18世纪,白银流动的主要方式是实物押运。在财政领域,白银调拨实行鞘解制度,即依数额大小由相应官员押解,途中派兵保护。在市场领域,商人则往往要依靠镖局等机构实现异地白银的押运。然而,实银押运风险较大,耗时较长。因为各地白银成色不一,异地白银调度往往涉及兑换和损耗。有鉴于此,商人一般通过与地方金融市场中的钱庄、银号兑换来满足交易需求。在财政领域,为了保证核算准确,清政府要求各省拨解的京饷(各省向朝廷上交的饷银项)、协饷(富裕地区为贫困地区提供的饷银项)均须先融兑成中央统一规定的成色。白银熔铸过程中的损耗,则由地方额外征收火耗银来弥补。围绕实物白银的调拨、折色,中央和地方形成了一套稳定的义务划分办法。这套银两成色兑换制度,保证了实物白银流动与贸易、财政关系的适配。
⑥19世纪中叶的军事动乱打破了这套运作模式。咸丰到同治时期,有记录的军费支出高达4.22亿两,而王朝的主要财政收入却下降了50%以上。在军事威胁下,各省多收不抵支,开始截留税源以济兵饷。在此危机下,清政府不得不寻求新财源。咸丰三年(1853年),各省先后开始征收厘金。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由各省自设机构征收,各地征收税率不同,多在2%~5%。自设立起,厘金收入增加迅速,到光绪时期,厘金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已经接近20%。然而,设立厘金后,户部对地方财政的收支情况渐无把握,酌拨制度逐渐瓦解。因为各地用兵,军需耗费巨大,各省财政困窘,常常拖欠京饷、协饷。为维持财政运作,咸丰六年(1856年),户部开始改“拨”为“摊”,将京饷、协饷以定额分摊给各省。
⑦与酌拨制度同时发生变化的是白银鞘解制度。依清制,各省京饷、协饷均须由官兵护送,不可假手他人。但1851年后,因军事动乱导致的安全问题,官员已经开始零星委托票号汇兑京饷。1862年,捻军、太平军势力盘踞在豫皖、江浙等地,东南各省北解京饷的道路受阻,无法鞘解,而户部又急需款项,迫于形势,中央开始允许各省以票号汇兑京饷、协饷。
⑧为什么票号能够在道路受阻的情况下运送京饷呢?这是因为票号是通过与地方金融市场的合作,实现银两的调集。这种业务模式的形成依赖于票号特殊的组织形态:在票号出现以前,传统金融机构的主要经营范围是当地市场,它们通常只能在特定的地域开展存放款及兑换业务。而票号采取的是分行制度,总号之外,又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号。分号联系极紧,主要通过汇兑业务,也即凭单据(汇票)异地兑换白银,获取利润。票号在各分号均有一定存银,如资金闲置,则常常放贷于卓有信誉的商号及钱庄。待票号用钱,则从钱庄收回银两。有时分号银两紧缺,也会向钱庄、其他票号拆借,保证业务正常运转。
⑨票号的这种运营模式,使其可以采用较为灵活的手段实现异地白银调运。当面临较大额度的异地银两调运时,票号的各个分号主要通过“酌盈注虚,抽疲转快”的办法,根据各地金融市场的银根情况,在两地或多地之间调整汇兑业务,控制白银存量,实现业务平衡。票号很少直接调运现款。也正是因为这种就地筹集白银的特征,票号汇兑白银不仅更加安全,也更加便捷。溯查历年起解现银装鞘者总须四五个月方能到京,而商号汇兑者最迟不过七八十日即可到部交纳,现银起解与交商汇兑,难易各殊,迟速迥别。
⑩基于上述优点,19世纪下半叶,票号汇兑部分取代了白银鞘解的办法,这对传统王朝的财政、市场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传统的白银流动关系发生了关键性变化。
(摘编自韩礼涛《19世纪下半叶的金融市场、白银流动与财政转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银、铜钱的流通范围不同是因为二者在价值、重量等方面有异,前者重量轻,易于远途贸易,后者币值较小,易于小额交易。
B. 清代白银的流动沿着两条主要线路展开,这既体现了白银在清代经济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也体现了白银在财政领域的重要性和稳定性。
C. 厘金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王朝的财政压力,虽然影响了政府的经济和财政体系,但并未对政治和社会结构造成重大影响。
D. 票号的运营模式体现了其在异地白银调运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价值,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还降低了运输成本和风险。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18到19世纪,清王朝以白银和铜钱为主流通货,两者流通方式及价值不同,因为铜钱由政府铸造,所以银钱与铜钱比价不能固定。
B. 18世纪时,白银流动以实物押运为主,涉及风险、兑换与损耗,商人一般通过钱庄银号兑换满足交易需求,为此,中央与地方形成稳定的银两成色兑换制度。
C. 19世纪中叶的军事动乱导致清政府财政困难,为弥补军费支出,清政府开始征收厘金并改变财政收支方式,此举增加了财政收入,提升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力。
D. 票号通过分行制度和与地方金融市场合作等方式来实现异地银两调集,开展汇兑业务,从而能在道路受阻时运送京饷,维持业务正常运转。
3. 下列对第⑩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票号白银流动取代实物白银流动,意味着国家再分配各地实物白银存量的机制已经失效。
B. 票号汇兑使得传统的白银流动关系发生了关键性变化,但没有改变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C. 票号汇兑部分取代白银鞘解,不但影响了货币市场,也影响了传统王朝财政运作的规矩。
D. 票号利用地方金融市场来调度白银,实际上是将财政与地方白银市场更紧密地关联起来。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1862—1893年各省以票号汇兑京饷、协饷款项统计(黄鉴晖《山西票号史》)
A. 票号能参与各省汇兑京饷、协饷款项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不安定。
B. 票号参与各省汇兑京饷、协饷款项构成了清王朝财政的重要一环。
C. 票号对京饷、协饷汇兑金额波动大是因酌拨、白银鞘解制度并行。
D. 票号汇兑较少直接调运现款是票号能参与汇兑京饷、协饷的一个原因。
5. 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要有明晰的写作思路、恰当的说明方法和清楚的事物间的联系。请以材料第④段为例,简要分析该段是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但并未对政治和社会结构造成重大影响”错误,根据原文“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由各省自设机构征收”“设立厘金后,户部对地方财政的收支情况渐无把握,酌拨制度逐渐瓦解”可知,厘金的设立对政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在希望的田野上
侯发山
花珠马上要大学毕业了,在实习的问题上与妈妈桂兰产生了分歧。花珠在上海读的大学,桂兰希望花珠能在上海找个单位实习,将来有机会留在上海。花珠呢,却想回河南老家。
两人虽然远隔千里,有了手机便近在眼前,丝毫不耽误交流。
花珠说:“妈,上海这地方,大学生多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