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850字。
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教学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中的“雅”与“俗”是一对所指不断变动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系统中,“雅”指处于文学正统地位的诗和文;“俗”指戏曲、小说及其他以俗语写作、演绎的文本,如弹词、宝卷、民间故事等。
在小说、戏曲这类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中,也存在雅俗之分。清代的“花雅之争”,就是戏曲内部作为雅乐正声的昆曲与京腔等花部乱弹之间的竞争。而笔记体小说的文言叙事与话本、章回小说的白话叙事之间也有雅俗的不同,《世说新语》往往就不会被视为通俗小说。可见,雅俗之间可变通,而文体不是划分雅俗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小说而言,《三国演义》《红楼梦》是传统通俗小说,但当代读者只把它们当经典读。经典即“正”,也就是“雅”。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雅俗,在诗、文、戏剧领域几乎不存在问题,而小说确有雅俗之分,并且从现代到当代,小说的雅俗所指同样发生了变化。20世纪上半叶的雅俗文学之分主要指新文学和被命名为“鸳鸯蝴蝶派文学”亦即当代学者所称的“通俗文学”之间的差异与关联。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通俗文学”已不再是“鸳鸯蝴蝶派”的了,或者置换成通俗文艺、大众文化、畅销小说、网络文学等其他词汇更能切合当代潮流。在这些词汇中,“类型文学”是当下讨论小说雅俗之别的一个较为突出的概念。
何谓“类型文学”?这不仅是一种创作类型,更是一种文学阅读或研究的方法。“类型文学”构成一种写作潮流,相当数量的作品遵循相似的叙事语法,有一些甚至模仿因袭。但最初的文本不应被看成是写“类型”的自觉行动,当与之类似的文本形成一定的写作规模时,才可作类型学的界定。类型学方法十分适合小说研究,故“类型文学”通常即指“类型小说”。
当代中国的类型文学研究,则基本是依题材对小说进行分类,特别表现于网络文学,玄幻、灵异、历史、悬疑、仙侠等都只是题材分类。当代对类型小说的讨论,一般认为是从2000年《大家》杂志刊登《关于类型小说的对话》开始的,至今谈及“类型小说”主要指的依然是题材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当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表率,既简明清晰,又能兼及小说类型的纵向历史变迁与横向特征描述。当代学者在研究现代通俗小说时,参用鲁迅的研究方法,用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等题材类型来梳理现代通俗小说,而这些小说在发表时,已被报纸杂志的编辑归属于某一题材栏目之中。网络小说的发表与此有些类似,网站分门别类地刊布小说,这样网络小说便被人为地作出了类型区分。如此来看,通俗小说、网络小说、类型小说仿佛就成了可以互通的概念。然而,网站或现代期刊的小说归类比较粗糙随意,学理化不足,基于此而生出的“类型小说”话题本身就应该得到辨析。从结构、叙事、话语等方面进行分类,当然也能区分出不同的“类型小说”,而这样的“类型小说”能突破所谓雅俗的限制。
如果题材可以区分不同的类型小说,那么在新文学或雅文学中,乡土小说、社会剖析小说就俨然可以成为“类型”。如果叙事结构能作为类型归纳的依据,那么对小说深层结构的解析,可以突破雅俗之界,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能够共享某一深层叙事结构。另一方面,一部通俗小说或网络小说不一定就只属于某个类型,“跨类型”的小说文本比比皆是。一则由于题材分类相互之间本就有重叠含混之处,玄幻与奇幻、都市与现实等类型的分界并不明确;二则由于类型本就是一种人为归类法,小说写作是具体的个人行为,往往会突破一般或抽象的成规。网络文学的研究者已指出当下小说“后类型化”的写作趋势,是互联网世代新经验的“先锋性”表达。当代小说面临的不再是雅俗对立的问题,因为新文学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语境早已不复存在。在数字媒体、网络消费、人工智能不断升级的当今世界,中国小说需要怀揣人类共同体的忧患与希冀,陪伴、引导与塑造更广大的阅读者。文学创作诉诸读者,大众读者的成长促进了文学发展,也推动了社会文化进步。当代文学需要超越雅俗之辨,在大众主体及其精神潮流中创造与成就最优秀的价值。
(摘编自张蕾、孟亮《雅俗之辨、类型文学与大众读者》)
材料二:
文学从一开始,似乎就有雅俗之分,甚或雅俗之争,但却从来没有分开过,也没有争出什么高低。分或争的结果,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雅俗握手言和,然后雅俗同体,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在当代被读者视为经典文学作品,属于雅文学。
B. “类型文学”的概念不仅适用于小说,也适用于其他文学形式,只是在小说中最为突出。
C. 文学自诞生以来,雅俗之分和雅俗之争一直存在,但从未分出或者争出什么最终结果。
D. 民国时期的文白决裂导致雅俗文学的完全分离,文学界对雅俗问题的争议达到了顶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小说在发表时,通常会被网站按照其题材类型进行分类,但是这种分类方法缺乏严谨性。
B. “跨类型小说”的出现表明,小说的类型边界越来越模糊,一部小说可能同时融合多种类型元素。
C. 中国当代小说需要关注并表达人类共同体的忧患与希冀,陪伴、引导与塑造更广大的阅读者。
D. 《诗经》的三个板块虽然风格不同,但其价值指向相同,并共同构成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源头。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对文学中“雅”与“俗”的概念和关系进行了剖析,为读者理解“雅俗之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B. 材料一结尾部分提出了“跨类型小说”的概念,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旨在揭示当代小说发展的单一趋势。
C. 材料二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并以《诗经》为例,深入探讨了文学中雅俗共存的现象,并对其予以解析和肯定。
D. 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指出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对待雅俗问题的态度和表现的共性,使文章的论述更加全面。
4. 中国古代文学系统中的“雅”和“俗”分别指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当代文学创作中“雅”与“俗”关系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B.“只是在小说中最为突出”错误,原文的表述为“类型学方法十分适合小说研究”,“最”与“十分”两者的程度不同。
C.“文学自诞生以来,雅俗之分和雅俗之争一直存在”错误,原文表述为“文学从一开始,似乎就有雅俗之分,甚或雅俗之争”,“似乎”表示不确定,并不是确切的。
D.“民国时期的文白决裂导致雅俗文学的完全分离”错误,原为表述为“即便到了民国,文学面临大幅度的文白决裂,其‘分’也彻底,其‘争’也激烈,但其结果却是培育了现代文学的繁荣之花,代表性的作家,无一例外,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了雅中有俗、俗中见雅的品格”,也就是说即便是民国时期文白决裂,但雅俗文学还是相互融合,并没有完全分离。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够全家吃三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