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230字。
2024年高考适应性练习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诗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法,即关于诗歌写作的法则和技巧。唐人谓之“格”,并由此形成中国诗学的主要著作形式之一——诗格。中国诗学对法加以关注并奠定以诗法为主体的理论结构,应该说是在唐代。晚唐、五代至北宋,层出不穷的诗格、诗话著作使诗歌技法的探讨在逐步深入、细密的同时,也日益流于琐碎苛细。于是江西诗派起而矫之,发挥苏东坡创作论中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思想,倡“活法”之说。虽然“活法”之说主要着眼于点化前人语句,但它显示的意义却是:具体法则是固定的,是谓定法;法的原理是灵活的,是谓活法。相对具体法则而言,更重要的是法的原理。这应该说是诗论家对“至法无法”的自觉意识。
②后来清初游艺编《诗法入门》,将前人的意思融合贯通起来,加以完整地表达:“诗不可滞于法,而亦不能废于法……法乎法而不废于法,法乎法而不滞于法,透彻玲珑,总无辙迹,所谓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是耶非耶?得是意者,乃可与之读诗法。”就是最死板的八股文,也讲究“文无定体,在其人之自得何如耳”。总之,反对机械地拘泥于法,强调用法、驾驭法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即由有法至于无法。
③“至法无法”作为艺术家对待规则和技巧的根本态度,可以说是艺术观念发展到成熟境地的一个标志。它意味着艺术创作中独创性概念的终极确认。
④作为艺术观念,“至法无法”的凸现当然是在诗学体系基本形成的宋元以后,但其基本思想早就孕育在最古老的文献中。它涉及两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一是法与道的关系,二是法与言的关系。
⑤中国古代在大道无形的本体论观念的主宰下,事物的规则或原理被划分为技与道(或曰神)两个层次:技是形而下的,道是形而上的。在《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诗学而言,有法即是技,神而明之的“无法”才是道。《老子》曾说“有法法无法”,在艺术就是达到通神的化境。王惯《诗法指南》序说:“语云‘有法法无法’,又云‘道法自然’。是编虽谭及有法,而法无所法之旨跃然以呈学诗者,欲破穿凿支离之夙习,舍此无可从入。惟因法而法无法之法,以游于自然之途则诗虽技哉,进乎道矣。”这也是强调法进于道的神化境地。由此可以看出,“至法无法”的观念与老、庄道学有渊源关系。
⑥第二层含义与第一层含义密切相关。老子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形而上的道是不可名状的,庄子也说“大道不称”(《庄子•齐物论》)。作为艺术化境的道,既然“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当然也是不可言说的。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沧浪诗话•诗辨》),刘大櫆说“古人文章可告人者唯法耳,然不得其神,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论文偶记》),章学诚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文史通义•文理》),无非是要说明,不能用语言捕捉、表述的东西,自然就是超出知觉限度之外的不确定的东西,也就是不可讨论的东西。这样难以言说的“至法”,在被悬置起来的同时,又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母”的道家哲学的本体论获得了逻辑上的一致。
⑦儒、道两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源头,中国古代文艺观也不例外地受到两家学说的影响。但两家思想对古代文艺学的影响是不同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在本质论和功能论方面,至于创作论、结构论及艺术辩证法、美学基本原理,则大体是在老、庄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至法无法的观念,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无疑可以溯源于道家思想,但如果从主体的立场来讨论古人对法的态度,那么我们还能看出道而不器的传统才能观的影响,由此对至法无法的含义加深一层理解。在传统观念中,“工以技贵,士以技贱”。孔子说自己少贱多能,不试故艺(没有做官,所以学到了很多技艺),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自嘲而已。后世士大夫总是崇尚通才通识,具体的技能相对来说是受到轻视的。这种观念表现在文学理论中,就是“心与气本也,源流法度末也,本至而末自随焉者也”。以诗学而言,诗论家本着孔子“有德者必有言”的训条,首先强调的是作家的品德、修养和学识。如叶燮从诗家的才、胆、识、力来论“诗之基”,法则卑之为“末技”;沈德潜倡言“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都是人所熟知的。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中国诗学出现的对法的热衷与对法的轻视的反差就不难理解了。
(摘编自蒋寅《至法无法:国诗学的技巧观》)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诗论家对诗歌创作提出较为严苛细致的技法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诗人创作的自主性和灵活度。
B. 古人研究诗法,经历了一个由用法到反对用法再到追求独创性的过程,最终形成“至法无法”的艺术观念。
C. 道家追求的道进乎技的化境、儒家倡导的道而不器的传统才能观,都对“至法无法”文艺观具有启示作用。
D. 古代诗人创作时既遵循法又不拘泥于法,这一现象真实体现了“至法无法”所蕴含的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活法”之说,法的原理要比具体法则更重要,只有灵活把握法的原理,才能实现对法的超越。
B. “道进乎技”意为技之于道属于低层次,道是技的极致境界;掌握了道又可以更好地发挥技的价值。
C. 刘大櫆、章学诚等的论述表明,作为技的法能言说,而法的理、法的精义、运用法的神却妙不可言。
D. 孔子以“少贱多能,不试故艺”来自嘲,委婉地表达出对“工以技贵,士以技贱”传统观念的否定。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若夫结构之密,偶对之切,依于理道,合乎法度,首尾相应,虚实相生,种种瘅病皆所以语文,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李费)
B. 诗歌天才必须在人的身上自求活计,不能靠法则和规定促其成熟,而是要凭自身的感觉和警觉。凡是创造性的东西必须自我创造。(济慈)
C. 初学论画,当先求法。笔有笔法,章有章法,理有理法,采有采法;笔法全备,然后能辨别诸家:章法全备,然后能腹充古今。(董柴)
D. 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沈德潜)
4. 下列对本文论证思路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③段:交代“至法无法”产生的背景及缘起→援引文献解析其内涵→指明其意义。
B. ④-⑥段:总说“至法无法”的思想渊源→分说“法与道”“法与言”对它的影响。
C. ⑦段:阐明古代文艺观受儒道学说影响不同→指明诗论家对“法”的轻视失之偏颇。
D. 全文:提出“至法无法”并予以阐释→追溯其哲学渊源并探究儒道学说对它的影响。
5. 请结合本文观点,谈谈它对我们当前的语文学习有哪些启示。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至法无法”观念,阐述了其产生背景、内涵及意义。文章通过引用大量古代文献,分析了“至法无法”与道家哲学的关系,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独创性的重要性。文章还指出,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古代文艺观的不同影响,揭示了古人对法的态度。整体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历史纵深感,为理解中国古代诗学提供了重要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由用法到反对用法再到追求独创性”错,根据原文内容,古人研究诗法 过程并不是从用法直接跳跃到反对用法,而是经历了由重视具体法则(有法)到强调运用法则的灵活性(活法),再到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至法无法)的过程。文中并没有提到“反对用法”这一阶段,而是强调反对机械地拘泥于法,并且要强调用法、驾驭法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即由有法至于无法。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橘灿烂
刘秧霞
春天的时候,花婶看着橘子树的叶片之间冒出一朵朵米白色的小花,她盼呀盼呀,一直盼到橘子金灿灿地挂满枝头。以前每年的这个时候,小秋也该回家了。“回家就热闹了!”
花婶凝视着眼前的橘子树,有时她的眼前还会升腾起雾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