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660字。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精选卷四
(解析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
①因为儒家政治构想的最高目标是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人与人之间伦理认同即是根本和逻辑起点。这种伦理的内涵,有着更为普遍和更为基础的对天下之“人”的论述。先秦时期的中国,以最为根本性的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来建构自己与“他者”共在的联系,即天下。
②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家庭共同体有了孝的概念,孝的延伸就是天下共同体之“仁”。仁不是与他者的对立,而是与他者的共生共通。“仁”即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概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逻辑上首先要处理与亲人的关系。只有实现家庭内部的“亲亲”,才能实现向外的“爱人”。人与家庭共生,通过“仁”的概念转向了人与天下共生。因此理想的天下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逻辑必然,也是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换句话说,天下其实就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因此在这个共同体之内,就不可能有民族歧视。
③天下为一家,意味着“他者”的取消,即不以政体或民族区分敌我,而是在伦理关系中确证对方的独立性,并与对方共生共在。天下一家的秩序展现在现实中,就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礼制。凡天下之人,皆需仁孝,而仁孝就要服从礼制,服从礼制就要服从天子。因此,家与天下就在政治秩序层面实现了同构。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天下之内没有了其他的国,国家秩序也就成了天下秩序。这种伦理化的天下秩序不断将边缘的地域和人民纳入天下中来,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④后世的中国人,往往不是以民族或者国家来定义中国,而是以文化或文明定义中国。正是因为中国概念的文明内涵,才导致中国可以消弭地理边界,逐渐与天下趋同。
⑤这种伦理的、文化的天下观念在宋朝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宋朝地域褊狭,为了与北方政权争夺话语权,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认同:“它有自己的族群文化,还有固定的地理范围;这种观念与过往的种种天下观并存。”由于宋朝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这种民族认同强化了中国后来的“正统论”“华夷之辨”等一系列论述。虽然宋朝的民族感日益强烈,但士大夫、思想家的理念中仍旧维持着、发展着天下观。所以变成天下、民族两层。天下观可能影响了民族感的发展,限制它只能发展到某个程度。也就是说,几千年的天下观仍然是中国人国家认同的主流,并持续约束和限制着民族偏见的发展。
(二)
政体的多重巨变使得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从最初的文化意义上的宗教观念,即教徒,经连绵不断的战争而催生出地理意义上的地区意识和民族意识,最后是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在走向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团结统一,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共同体意识,于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秦时期的中国,以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并借此实现了人与家庭共生向人与天下共生的转向。
B.在周人的认知当中,“人与天下共生”成为一种理想追求。而天下大同作为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本身就意味着在人类伦理共同体之内,民族歧视不可能存在。
C.欧洲国家的共同体意识,因要实现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团结统一,所以便在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从文化意义到地理意义再到政治意义上的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
D.西方长期以来实现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树立一个“他者”,并不断对其进行“污名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而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由此可以推想:周朝的天下秩序,应该处处渗透着家庭的伦理。
B.中国人的天下观是伦理的、文化的,这就启示我们:要确切地理解历史上“中国”这一概念,就不能仅仅关注地理范围本身。
C.宋代形成的新的民族认同观影响很大,强化了后世的“正统论”“华夷之辩”,这对我们理解民族偏见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西方国家为了平衡内在权力冲突和应对资本主义全球竞争,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他者”,寻找“敌人”,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3.如果要给(一)(二)部分各取一个小标题,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
A.(一)中国的民族认同 (二)西方的民族共同体
B.(一)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西方的他者思维
C.(一)中国伦理价值的意义 (二)西方的民族国家意识
D.(一)基于伦理的天下观 (二)基于民族的国际观
4.有人认为,(一)的部分需要补充一些论据,下列各项中表述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②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王柯说:“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并没有认为‘蛮’‘夷’‘戎’字等就是带有民族歧视意识的表现。”
B.③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尾形勇说:“所谓‘天下一家’这句话,实际通常理解为暗示了性质与‘家’内秩序相同的国家秩序以及‘家’内的统治构造,被拟制地扩大而建立起国家机构。”
C.④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葛兆光认为:“古代中国人的‘中国’常常是一个文明的空间观念,而不是一个有明确国界的地理观念。”
D.⑤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仪礼•觐礼》中讲道:“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则曰叔舅。”
5.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而英国历史学家琳达•科利认为:“与法国的战争,一次又一次让英国人直接面对一个显然敌对的异己,并激励他们集体以反抗法国来界定自身。”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两种表述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步调
刘亮程
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呢。太阳正在头顶。①春天刚刚开始,地还大片地裸露着。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小虫子也是一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这就是春天的步骤,几乎所有生命都留了一手。它们不会一下子全涌出来。即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