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530字。
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五校联考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开考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班级、考号等相关信息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学则提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卷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与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
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简要厘清几个相关概念。“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
在考虑空间秩序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古人记录地点的方式。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其中“四至”是四个正方向及到政区边界的距离,“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个方向及到临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离,此外还包括至上级治所以及至大都、上都,也就是都城的距离。
中国古代,对于空间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开的。如流传下来的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这种记录地点位置的方式构建了一种从都城到府城、府城到州城、州城到县城、县城到乡村等地理要素的等级结构。阅读者在浏览这些志书的时候,基于这些描绘,也就形成了对大到“天下”、小至“乡村”的空间认知。
“四至八到”数据的特点就是对地点位置的记录依赖于众多其他地点,一切的地理景观只存在相对性的意义,相对于官署,相对于儒学——无论其位置、距离、方位、价值皆然,而其背后潜藏的是观看者的视角,一种从政治文化中心向外观览的视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从来不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总是位于各种政治、文化、经济、价值等的结构中,且在这些结构中地点的位置都是相对的,由此其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之中,而这些秩序一旦被放置于空间之中,就形成了存在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中国古代绘制一些地图时使用的就是“四至八到”数据,大致而言,先绘制都城,然后以都城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省会,再以省会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各府(直隶州)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地图本身就是基于一种等级秩序构建的空间结构。
地点的“相对性”也在地图上构建了空间秩序。如“政区图”是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在现代人看来,虽然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不讲求准确性,但其图面内容应当是“写实”的,即要对所描绘的地理要素的形态、数量等进行如实的表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四至八到” 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至八到”是基于方向和距离数据对空间展开描述的方式,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记录地点的方式。
B. “四至八到”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记载地点位置的通用法则,这种描绘方式引导形成空间认知。
C. 利用“四至八到”数据来绘制地图,应该先绘制都城,因为都城是记录其他地理要素的出发点。
D. “四至八到”记录位置的方式构建了地理要素的等级,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绘制得格外精细。
3.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的一项是( )
A. 《大明混一图》中,明朝统治的区域不成比例地被放大,占据了地图的中央,四夷之国则蜷缩在地图四周的角落。
B. 明末刊印的《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图》中,不同于明朝区域的绘制,南北美洲的图面被大幅度剪裁、扭转,甚至变形。
C. 《江西全省图说》总图中,各个府城绘制了单层城楼;在各府图中,府城的城楼则被绘制为双层。
D. 《十五国风地理之图》绘制范围主要是长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图中山脉用黑三角表示,古今地名一般不加框。
4. 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作者先梳理了哪些相关概念?这样做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 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地图能否作为图像史料”运用于证明历史的客观性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梳理信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A.“得到当前学界认同”错,原文的表述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对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是作者的观点,而非“当前学界”。
B.“证明地图从未如实呈现地表”错,论及地图与文本的相似性是为了证明“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
C.“古代官署、儒学的位置决定思想、文化和观念”,由原文“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可知,应该说思想、文化和观念影响了古代官署、儒学的位置。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傍黑时分,人们已经爬过了两座大山,穿过一条狭长的山谷,来到靠近平原的丘陵地带。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队伍休息了一阵,喝了老乡送来的开水,吃了干粮,换了向导,又继续前进。
天已大黑了,队伍在清冷的朦胧月色中继续疾行着——①走过绵延的山岗,走过冰冻的小河,走过起伏的沙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