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610字。

  2023年秋季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早在大约12000年之前,随着气候转暖,人类的狩猎、捕捞和采集活动更加活跃,并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以及东亚的长江流域,分别认知了两种禾本科植物。在人类的干预下,这两种植物开始了各自漫长的进化历程,最终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的两大粮食作物,即小麦和水稻。
  ②起源于半干旱地带的小麦占得先机,率先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被人类驯化和栽培。当时,大河泛滥带来的泥沙土壤营养丰富,土质疏松,易于耕作,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相对容易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并在此基础上孕育了苏美尔文明。而水稻起源于东亚沼泽地带,沼泽土壤土质黏稠,草根、树根盘结,不易耕作,劳作的人畜还容易陷入泥潭,沼泽地甚至还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威胁人们的生命。人们若想在沼泽地里获取足够的粮食,就需要对沼泽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如开挖沟渠排水、平整土地、修筑田埂、修筑灌溉水路,当然也需要发明易于开垦沼泽土壤的翻耕农具等。这对早期人类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③当地球的最后一次冰河期(距今约13000年前)结束,气候逐渐变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沼泽地带,各类禾本科植物开始活跃起来,其中包括今天水稻的祖先。同期,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古人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和气候的寒冷,穴居在山洞里。这些山洞一般离沼泽地不远,古人夜间在安全的山洞休息,白天则上山打猎、下河捕鱼虾。但打猎和捕鱼虾收获不稳定,所以必须采集一些植物的果实或籽实,以解决食物不足的难题。后来当周边树木的果实和鱼类资源耗尽时,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眼前沼泽地里大片野生稻群落的籽实。
  ④起初,先人为了烧火取暖,采集一些枯黄的野生稻回到洞穴,把它丢到火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稻的籽实爆成米花,香气四溢,成了饥肠辘辘的人们的美味。就是这样一个偶然事件开启了人类稻作历史。
  ⑤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稻谷的驯化和栽培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普通野生稻进化到如今的栽培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进化历程中,稻自身不断发生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而大自然对这些变异的选择和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这些变异的择优选择是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进化历程的两大动力。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人类完成了野生稻的驯化。完成这一壮举的是远古时代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他们可能就是楚人的祖先和越人的祖先。
  ⑥在距今10000—9000年的上山文化(浙江浦江县境内)时期,野生稻在人类的干预和选择下逐步进化为栽培稻,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已经完全走出山洞,群居在沼泽地中的高台地,开始利用石磨盘和石棒加工稻米,还学会了在泥土里加入稻壳烧制陶器。
  ⑦距今大约65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水稻的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人们已经发明了未耜、骨耜等开垦稻田的农具。但是,这个时期的水稻生产力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麦和水稻这两种粮食作物都属于禾本科植物,在它们长期的进化历程中,人类的干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B. 远古人类通过打猎和捕鱼虾所获得的食物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为了生存,人们只好采集一些植物的果实或籽实用作补充。
  C. 毫无疑问,在野生稻进化到栽培稻的漫长过程之中,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其变异的择优选择是最关键因素。
  D.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产生的稻作文明是建立在融合了吴、越文化的楚国的基础之上的,它迟于黄河流域产生的文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稻作历史的开启源于偶然事件,先人一开始只知道用枯黄的野生稻来取暖,当稻的籽实爆成米花才知可用它来充饥。
  B. 稻进化为水稻让稻得以蓬勃生长,水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促使稻作生产完成由耜耕到犁耕等开垦稻田农具和方式的变革。
  C. 文章在分析稻作历史的进化顺序时,都有具体的年代数字,从而形成了一条时间线,使
  得文章清晰明达,严谨而有序。
  D. 文章开头以小麦和水稻切入,主体扣住“稻作文明的形成”的具体过程并对其进行详细阐释,结尾加以总结,思路清晰。
  3. 下列选项中的考古材料不能支撑第⑩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2009年在湖南茶陵独岭坳考古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古栽培稻遗存。经鉴定,这些古栽培稻遗存与野生稻湿地现存野生稻具有基因上的传承关系。
  B. 1995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江西万年县一个叫仙人洞的溶洞中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水稻植硅石,它的发现把世界栽培水稻的历史往前推了3000年。
  C. 2001年,浙江上山遗址考古队在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和胎土中分别发现了大量谷壳印痕、谷壳。经鉴定,这是一些经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
  D. 葛剑雄、袁祖亮等学者考证,自西汉以后到明朝前期,中国人口始终在5000万以上,长江流域的开发和水稻技术的提升是人口上升的重要因素。
  4. 水稻的驯化和栽培为什么会迟于小麦的驯化和栽培?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5. 人类稻作文明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请根据材料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最关键因素”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中“在这个进化历程中,稻自身不断发生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而大自然对这些变异的选择和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这些变异的择优选择是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进化历程的两大动力。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人类完成了野生稻的驯化”可知,应是“共同作用”促使人类完成了将野生稻进化到栽培稻,“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其变异的择优选择”只是外因之一。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青嫂子(节选)
  艾芜
  前情提要:抗战期间,石青嫂子和她的丈夫,暂时靠着官家学校的庇护,耗尽血汗开垦出一片荒地。劳苦换来了米粮,辛勤获得了温饱,加上没有外界的干扰,日子过得还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