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580字。
郴州市“十校联盟”高一期末模拟考试语文科目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已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传统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有删改)
材料二: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团体”是现代西洋社会生活的前提,而在一个乡土社会,人们并不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B. 孔子多次提及“仁”却难以说明“仁”的普遍性含义,是因为传统的差序格局中缺乏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C.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
D. 现代社会是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打下血缘宗族出身印记的“圈子情结”或许是现代社会的阻碍。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比较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结构的不同。
B. 材料一引用孔子的“孝悌忠信”,论证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下的道德体系。
C. 材料二采用斯隆的例子是为了论证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
D. 材料二表明,“圈子情结”在陌生人社会中虽难有立足之地却依然存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差序格局”的概念的是( )
A. 《故乡》中“我”和玩伴闰土渐行渐远
B.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 在我国有随礼的习惯,礼金的多少往往取决于随礼的对象与自己的亲密程度。
D. 在西方英、美等国家,家庭所包含的对象只能有丈夫、妻子以及他们之间未成年的孩子。
4. 请简述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征。
5. 美国警察马修•巴格威尔曾接到举报自己兄弟的电话,经核实后,他秉公逮捕了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兄弟。请结合材料内容,从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两种道德观念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人们并不需要”错误,结合原文“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可知,原文是“不显著地需要”,选项“并不需要”,范围扩大。
B.“因为传统的差序格局中缺乏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错误,结合原文“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可知,“传统的差序格局中缺乏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是主要原因,或者是原因之一。选项“是因为……道德观念”曲解文意。
C.“但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错误,结合原文“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可知,“忠”并不是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选项“最接近”于文无据。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发生黑丝(书选)
冯至
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已四个多月了。
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人。相处熟了,大家无话不谈。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来。天寒水浅,渔网常常冻得撒不开,可官家的渔税总是有增无已。听着渔夫们的抱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