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420字。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二学年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我们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之前,我先后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很有收获。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次参观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我更加深切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它们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从根本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我说过,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现代文明建设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必须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没有历史传统基础的现代文明不会有自己的特色和生命力。世界上大量史实表明,历史传统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础,是大多数国家成功推进现代化的保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清传统文化中的“良”和“莠”,识别“精”与“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了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性,这是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的重要原因。
  B. 材料一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它们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推动着中华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强调了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 材料二认为,历史传统已经丧失活力,创新 目的是重新赋予其活力,传统为创新提供了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主席专门前往参观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是为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做准备。
  B. 中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这是中华文明突出创新性和包容性的体现。
  C. 一个国家的特色来自其历史传统,历史传统虽是国家的财富,但也可能会阻碍国家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要辩证看待历史传统。
  D.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得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生机活力,因此,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决定了其连续性。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具有说服力。
  B. 材料一末段使用了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C. 材料二第二段引用中外学者关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论述,表明这一观点已经是中外学者的共识。
  D. 材料二用“传统——现代——传统——现代”这一表述形式,直观地呈现了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循环往复的关系。
  4. 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历史传统已经丧失活力,创新的目的是重新赋予其活力”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创造与时俱进的活力,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可知,历史传统并非已丧失活力,创新使之焕发生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