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610字。

  大理州2023-2024学年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全卷四个大题,共23个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你们来信常追问我: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我曾经强调过这样从抽象概念出发来对本质下定义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要解决问题,就要从具体情况出发,而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况是极其复杂的。现在就从节奏感这一方面来谈一谈。
  节奏是音乐、舞蹈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通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
  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则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这也是一种节奏。
  现在再来回答开头时所提的那个问题。首先,美确实要有一个客观对象,要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美人的客观存在。其次,审美也确要有一个主体,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如果这种美人处在空无一人的大沙漠里,或一片漆黑的黑夜里,她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能产生什么美感呢?凭什么能说她美呢?就是在闹市大白天里,千千万万人都看到她,都感到她同样美吗?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材料二: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奏不仅见于音乐、舞蹈、建筑、文艺作品等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
  B. 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是人与自然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C. “物”是实在世界,“象”是知觉世界,有“见”的活动,“物”方能为“象”。
  D. 美对不同人而言是不一样的,比如泰山日出,不同的观赏者所看到的都不相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决问题,要从具体情况出发,不能形而上学地从抽象概念出发来对本质下定义。
  B. 在审美中,要使人感到愉快,就要使审美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
  C. 人有意识地使自然景物从实在物变成“意象”,才能够使自然景物成为审美对象。
  D. 审美活动中,既要关注“象”,也要关注“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
  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美是一种客观自在的规律或理念,审美的高下之分就在于对这个理念的把握程度。
  B. 美的事物之为美,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美的品质。
  C.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D. 狗眼里的狗是美的,牛眼里的牛是美的,驴眼里的驴是美的,猪眼里的猪是美的。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审美中的“主观与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都不相同”表述绝对,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往往很不相同”,并不是都不相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谷糊
  蒋冬青
  妈妈说:①“六谷(玉米)糊沾有神气,是穷人的粮。”
  你不信?去问问膘肥体壮的战马“黑旋风”——
  五六岁那会儿,妈妈带我去做观音会。那时穷,席上没有肉,全是各家各户凑的山粉、山茅、六谷子做的菜。现在只记得有一大脸盆六谷糊,甜甜的,乳糯糯的,我特别喜欢吃,常常吃得肚子像葫芦。
  这就沾上神气了。妈妈讲,观音娘娘最心疼穷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