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320字。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人有意识地译介域外文学,不过百余年历史。以何种语言对应域外的作品,是让几代译者费心的事情。
林纾选择的是古文,他对于汉唐文章的推崇,使翻译多了古朴的元素。钱锺书说,林纾虽然是古文家,但在转化外来辞章时,不得不有些变通,文言、俗语也不时出现,也非纯正的古文了。恪守旧的思路,不易打通文本间的隔膜,要表明真意,不得不放开手脚。于是古文章的套路就渐渐松懈,雅中有俗也不可避免。
周氏兄弟的翻译,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们最初的翻译,受章太炎的影响,用的是六朝之前的古文,因为佶屈聱牙,读懂其意者甚少。过分看重古文与文言,其实破坏了审美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他们不久就意识到文体的选择,也关乎作品的成败,后来逐渐杂以口语和俗语,所译的小说也渐渐被世人接受了。
文言与俗语,看似势不两立,实则也有结合的可能。用文言写作与翻译,能提高读者的智性,续写文学的美质。而俗语则更接近大众,使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不少翻译家对于文言与俗语的关系,有深厚的理解。比如钱稻孙翻译但丁《神曲》,就意识到那文字如何引入意大利的俗语,与拉丁语这种“雅言”有了区别。但丁的写作丰富了母语,他从“雅言”那里出来,以俗语调适着词章,变为后来的新雅言。
翻译的过程,乃是与异质的时空对话的过程,词语的陌生化表达,才是一种功力。信达雅固然甚好,但硬译能改变阅读的习惯,对于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多有帮助。周氏兄弟后来的翻译就发生了变化。他们以直译的方式,撕裂了母语的表达,给汉语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周氏兄弟那里,因为意识到中外文法不同,必须选择克服汉语局限的办法,于是注重的是句子与句子间的呼应,在词语的轻重、急缓里增加修辞的内涵,这给表达带来了生机。新一代学人除了流布思想的愿望深埋其间,还有创造新语言的冲动。刘半农在《译者导言》里承认,自己翻译的诗歌参考了佛经翻译的经验,直译中形成了新的文体。严家贞称这是“被翻译逼出来的新文体”,其中雅俗之间的关系得以调适。“新文体”后来被人们称为“语体文”。
由翻译引起的文言与俗语之辨,以及“语体文”的确立,使汉语书写在磨合里走了一条新路。但后来的变化出人意料,三十年代后,关于大众化、通俗化的讨论,文言的元素无声地淡出,“语体文”的表现不免失衡。我们看蒋光慈、胡也频等人的写作,苏联译本的影子深深,那些辞章里多了意识形态的影子。这时候,在流行的文学里,词语背后的历史感弱化,“语体文”开始有了翻译腔,未能保持古老汉语的质感。翻译文体脱离母语的根,导致了表达的平庸。直到八十年代,翻译腔依然在文坛盛行,当代许多走红的作家,都是在翻译腔中长大的,作品的辞章之美颇为稀少。王小波曾感叹傅雷、穆旦的译文之美,其实是对于当时流行的翻译文体的揶揄,翻译也是创造,有时乃是写作风气的引领者。从鸠摩罗什、玄奘到鲁迅、穆旦,已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劳作使汉语多了流动性和暗示性,智性也得以生长。不过遗憾的是,今天的翻译家与小说家,对于译介之道中的文之道,大多不太注意了。
(摘编自孙郁《译介之道与文之道》)
材料二:
翻译腔对汉语美感的伤害很大。首先,汉语被固定化了。汉语本是非形态语言,在文章圣手的笔下,汉字如同琴键,在出色钢琴家的指端,可以做到信手一拂,玉音铮铮,千变万化,动心悦耳。这是由于汉字组句的灵活;但是“翻译腔”中各种附加成分一起套在句子里,语序平直,千篇一律,句子一下子就笨重、刻板。其次,汉语被稀释了。汉语贵在凝练有力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纾用古文翻译域外作品,并非纯正古文,也有变通,译作中俗语也不时出现。
B. 用文言写作与翻译,可弥补俗语在提高读者智性、增强文学表达美感上的不足。
C. 翻译亦是创作,对好的译者来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良好的文学修养是必备的。
D. 我们要提防“翻译腔”的泛滥,但不应该以此怀疑,甚至否定文学翻译的价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钱稻孙对文言与俗语的关系理解深刻,他在翻译但丁《神曲》时,引入意大利的俗语调适词章,丰富了自己的母语。
B. 周氏兄弟的翻译,采用直译的方式,克服汉语的局限,为表达带来了生机,在传播新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新语言。
C. 王小波感叹傅雷、穆旦的译文之美,其实是对当时文坛的当红作家创作中表达平庸,作品缺乏辞章之美的强烈不满。
D. 用一种不合语法,不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语言写作,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恐怕是不行的。
3. 下列有关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接纳新的思维方式。
B. 借鉴外国文学的优秀成果,创造新语言,形成新的文体,促进汉语的发展。
C. 几代译者的努力劳作,使汉语多了流动性和暗示性,使人的智性得以成熟。
D. 续写文学美质的同时,使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4. 文学翻译和创作如何避免低级的“翻译腔”?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汉译本有二十多种,但最受欢迎的当属汝龙和草婴的译本。请结合材料简要赏析下面一组翻译。
(内容提示:这是要第一次审判毒死人命案时的情景。)
(1)陪审员们落座以后不久,民事执行吏就迈着歪斜的步子走到大厅的正中,仿佛打算吓唬在场的人似的,用响亮的声调叫道“升堂!”(汝龙译)
(2)陪审员们一坐好,民事执行吏就趔趄着来到法庭中央,仿佛要吓唬在场的人似的,放开嗓门叫道“开庭了!”(草婴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可弥补俗语在提高读者智性、增强文学表达美感上的不足”错误。由原文“而俗语则更接近大众,使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不少翻译家对于文言与俗语的关系,有深厚的理解。比如钱稻孙翻译但丁《神曲》,就意识到那文字如何引入意大利的俗语,与拉丁语这种‘雅言’有了区别。但丁的写作丰富了母语,他从‘雅言’那里出来,以俗语调适着词章,变为后来的新雅言”可知,俗语更接近大众,利于思想广泛传播,但不能抹杀其在提高读者智性、增强文学表达美感方面的价值。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神又来敲门
一边在创造着成就,一边在接受着磨难,这似乎成了你的宿命。
1997年12月,你腹痛难忍,去医院复查,被告知肿瘤复发。
你不相信这样的结果,趁寒假你又去昆明复诊,得到的是同样的答复。
你拿着诊断书从医院出来,脸上挂满泪水,精神恍惚地走在昆明街头。
诊断书也是一份死亡通知书。你忽然觉得活着好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