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750字。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4.0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20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一种貌似高深的肤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的还是“实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20年代,社会调查运动同步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立,也为随后社区研究基本框架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B.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学学科受费孝通影响,坚持“从实求知”学科原则,研究方法不断发展,走出了社会学中国化之路。
C. 文中加点的“这两类研究”指的是田野调查中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两种主张走向极致后变成的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
D. 进行田野调查时,如果我们被理论支配,可能会出现理论偏见而看到与我们所持理论不一致的某个现象。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抽象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以理论而不是调查对象为目的,用抽象语言谈论现实问题,不利于真实、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
B. 《乡土中国》理论深刻概括了乡土社会本质,资本理论却未发现老板雇员间剥削关系,因此运用的理论工具值得反思。
C. 田野调查使调查者遵从“从实求知”理念,沉浸于田野,真正以人民为调查目的,这种方法相较于其他调查方法更有优势。
D. 理论障碍使人们往往只关注到处于中心、常态或者典型中的人物和事件,突破它需要田野中的方法自觉和“现场”调查。
3. 下列做法最不能体现材料“从实求知”的理念的一项是( )
A. 要“向心而行”,拉近与群众的物理距离,搭建群众反映问题新渠道,以“田间会”“板凳夜话”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谈心对话。
B. 用“群言群语”代替“巡言巡语”,从家长里短中熟悉村情民意,从百姓关注的集体增收账、村民生活账中了解百姓所盼所感。
C. 基层调研时,乐于倾听村两委干部、有“觉悟”的党员、“会说话”的致富能人、“不乱说话”的老实人等座谈会专业户的声音。
D. 从巡察“田野”通往群众“心野”,从“社会生态”向“社会心态”拓展,研究那些“隐藏的我”“说不清楚的我”和“讲不出来的我”。
4. 第三段使用了“拥抱”“现场感”“报告”“报道”“裁剪”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 党中央反复强调调查研究“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防止走过场、不深入”。请依据材料谈谈这样做的依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这两类研究’指的是……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错。根据原文“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可知,“这两类研究”应该针对的是田野调查,具体指的是田野调查呈现出的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而不是指田野调查中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两种主张走向极致后变成的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老屋去
史铁生
那是两间破旧的老屋,和后来用碎砖垒成的几间新房,挤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那个地方,它只在我的心情里存在、生长。
我想去那儿,是因为我想回到那个很大的世界里去。那时我刚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