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54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惨烈与凶险的殊死战役,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漠、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这是长征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C.长征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以直播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舍生忘死、抛洒热血的英雄故事,是当代年轻人感受长征的最好做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伟大的转折》聚焦红军长征那段关键时间,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我党我军的成长轨迹。
  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利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只能做到尽量还原。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可以传承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探寻成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近日,华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贵阳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使人们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湖南一大学生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后这样说。
  D.共青团江西省委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
  《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4.材料二用了几个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4分)
  5.长征精神是伟大的,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它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