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28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语文月考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有食物吃却“不食”,是一种偏离人类食色本能的主动选择,其背后具有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丰富内涵。
②孔子的不食并非穷讲究。《论语•乡党》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南宋张栻在《论语解》中认为,“厌”是饱足之意。《乡党》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精细的食物,夫子有所节制,并不饱足。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认为欲望的无节制将导致个人的沉溺放纵,在这一点上儒家与道家并无不同。儒家的教育是要成就君子。孔子将饮食视为个人修养与道德磨砺的途径,蔬食饮水乐在其中,而耻恶食者不足与议。儒家对食物有品格的要求,这个品格并不是口欲味道,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要按照规矩礼仪一丝不苟。如“不得其酱,不食”,酱并不昂贵,是民间日常佐食之物,“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如军之须将”(《急就篇》)。不得其酱不食,不是穷讲究,而是做事不苟且不随意的态度。
③遭遇丧葬是节制饮食的重要场合。“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在丧亲哀痛者身边肆意饮食,是没有恻隐之心的表现,也是不合礼仪的。《礼记•间传》对有丧服者的饮食做出详细规定:“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缌麻再不食,士与敛焉则壹不食。”这是以不食的方式表达哀痛,并以不食时间长短的不同确认亲属伦理秩序。葬礼包括既殡、卒哭、小祥、大祥、樟等环节,孝子的食在不同阶段逐渐变化。丧亲之始,孝子悲痛万分而无饮食之意,故三日不食。但哀礼不可过毁,“送死有已,复生有节”,故既殡后食粥,开始进食,但只是吃点清寡之物。其他丧服者在既殡后,齐衰可疏食水饮,但不食菜果。大功不食醯、酱,小功、缌麻不饮醴酒。随着时间流逝,孝子能吃的东西逐渐增多,三年之丧结束之后饮食恢复正常。
④和熹邓太后父亲去世时,“后昼夜号泣,终三年不食盐菜”。申屠蟠“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不进酒肉十馀年。每忌日,辄三日不食”。这些都是过度行礼的表现。这确实是表达哀痛的方式,但也导致沽名钓誉、伪孝成风的现象。魏晋时期出现五日、七日、旬日甚至是二十三日不食的情况,已非一般人情,而只是伪孝邀名之举罢了。丧礼中身患疾病或年过七旬者能够权变饮酒食肉,对于其他人则是以不食或疏食为主要要求。但随着社会风俗的丕变,西汉社会奢侈浇薄之风逐渐兴起,“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歌舞俳优,连笑伎戏”,丧礼上竟饮酒食肉并且歌舞伎乐。宋代流行在居丧期间大摆宴席作乐娱尸,丧礼竟成为亲朋好友聚会性质的场合了。
⑤因观念不同,也会不食。《列子》中齐国人爰旌目,饥饿倒地,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飧以谰之。爰旌目恢复了意识,问曰:“子何为者也?”盗答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盗邪?吾义不食子之食也。”最终不食而死。不食不义之食,体现了自己的道德纯洁,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孔子说“不食污君之禄”,都是以不食表达对权力的不认同、不合作态度。儒家要求君子远庖厨,“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汉书》)。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君子的心性,“不忍”之心是仁的基础。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并非不食肉,但有一定的条件限制,需要“不见、不闻、不疑为我而杀之肉”。佛家的慈悲之心与儒家君子的不忍之心,颇为接近。
⑥也有作为表达武器的“不食”。伍子胥伐楚,攻入郢都,申包胥去秦国求援,“七日不食,日夜哭泣”(《史记》),以不食作为表达请求救援的哀绝与急迫之情。窦太后小儿子梁王多行违法之事,汉景帝派遣文法吏穷治其事,“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迫使汉景帝隐没了梁王谋反事。在皇家之外,长辈也经常以“不食”作为向晚辈施压的方式。万石君石奋,“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史记》)。晚辈有时也以不食反向规劝。东汉杨厚九岁时,其母与前妻子相处不和睦,杨厚为家庭和睦,“乃托疾不言不食。母知其旨,惧然改意,恩养加笃”。
⑦张光直说,到达一个文化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肠胃。出于各种情景、观念、关系的“不食”,是观察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颇有意味的视角。
(薛小林《人为什么拒绝吃?——秦汉时期的“不食”》,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在这一点上儒家与道家并无不同”中的“这一点”,是指对精细的食物,有所节制,并不饱足。
B.孔子将饮食视为个人修养与道德磨砺的途径,在饮食上应追求简单朴素,不可食用精细烹饪的食物。
C.和熹邓太后三年不食盐菜,申屠蟠除服之后不食酒肉,在忌日三日不食,都是沽名钓誉的伪孝行为。
D.古时,长辈会以不食向晚辈施压,晚辈也会以不食反向规劝,将“不食”作为一种表达的“武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讨论的“不食”现象,不是被迫之举,而是主动选择,并试图分析这种选择背后的多重意义。
B.不食时间长短与丧服轻重相关。丧服越重,不食时间越长,这符合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
C.从第④段“丧礼上竟饮酒食肉并且歌舞伎乐”可知,作者认为汉代丧礼过于奢侈,应当更为简朴。
D.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式,例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行文灵活多变,说服力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东汉时堂邑县防广为父报仇而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县令动容,特批防广归家殡殓。
B.王莽拜龚胜为太子师友祭酒,“胜不应征,不食而死”(《汉书》卷九九),以不食结束生命。
C.《礼记》曰:“天不生,地不养”,“鬼神弗飨也”。即不顺应自然时则的菜蔬鬼神是不吃的。
D.东汉周党看见闵仲叔食无菜,赠之生蒜。闵仲叔曰:“我欲省烦耳,今更作烦邪?”故受而不食。
4.儒释道三家皆有“不食”行为,且“不食”的原因亦有相似之处。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
5.本文的论证语言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初到上海
1915年夏天,20岁的徐悲鸿穿着件蓝布长袍和一双戴孝的布鞋,带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来到了不夜之城——上海。
烦闷而炎热的夏季在焦虑中过去了。为了消磨时间,找不到职业的悲鸿常去商务印书馆门市部站读。夜晚,他在旅店的昏暗灯光下,①忧郁地怀念着家乡,思念母亲和弟妹。
秋风起了,街道两旁葱绿的树叶渐渐变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