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340字。
内蒙古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方针,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好了人才方面的准备。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对7657项科技成果进行了隆重表彰,标志着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此后5年间,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开始了重建步伐:重新颁布多项条例,恢复国家发明奖,正式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奖。
1982年,“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登上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领奖台。此后,吴文俊、袁隆平、王选……一位位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的闪亮人物,成为激励广大奋斗者前进不息、创新不止的灯塔。
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1984年10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此后,中共中央又相继出台政策措施,推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贯彻落实。
1986年2月的一个夜晚,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敲开了光学家王大珩的家门,彻夜长谈后,一份高科技发展计划在两人心中成型。随后,他们与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一起,联名起草一份计划建议书,提出中国要从现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
这份“沉甸甸的计划建议书”很快就递送至邓小平同志的案头。仅仅两天后,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最终,一份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就此面世。
“863计划”承载了中国几代科技人才的激情与梦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让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瞩目与荣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和团队研制成功“曙光一号”高性能计算机,打破了国外几十年的技术封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参与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在基因研究领域站到世界最前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完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引领了全球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
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导向下,广大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这个凝结了当年全国几百家单位、上万名科技人员心血的“庞然大物”,也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进入全新历史阶段,一系列提升知识分子地位的政策相继亮相——出台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制度,建立博士后制度……
人才能成长,事业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如今,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2.2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7839.8万人,居世界首位。
人才不断集聚,舞台更加宽广。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各领域人才秉家国天下之情怀,干事创业,奋发图强,为进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持续贡献才华与智慧。
(摘编自李睿宸《“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如何引燃创新引擎的》)
材料二:
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并且将人才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到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同样的战略高度。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求我们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文俊、袁隆平、王选等科学家先后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这才使广大科技人才拼搏奋斗、前进不息、创新不止。
B.陈芳允、王大珩等联名起草的计划建议书在上报两天后就变成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
C.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也成为世界领先的大科学装置。
D.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这都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要方针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使广大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B.“863计划”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如“曙光一号”高性能计算机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引领了相关发展方向。
C.我们要继续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和动员更多的人才资源投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D.“尊师重教”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密切联系的。全社会都尊师重教,我们就能够真正掌握人才这种极其宝贵的社会资源。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举措的一项是(3分)( )
A.某地完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的人才机制,搭建科研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
B.某地的一个研究所大幅缩短了科研成果的考核周期,研究人员的科研压力因此大大增加。
C.某地在进行新城规划过程中,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建议并完善规划。
D.某地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继续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4.材料中的“沉甸甸”与“无源之水”的说法非常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又见香雪
铁凝
我的短篇小说《哦,香雪》写于一九八二年,香雪是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
一九八五年,在一次同美国作家的座谈会上,曾经有一位美国青年要我讲一讲香雪的故事,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原因有二:首先,这篇小说很难拿来当作故事讲;其次,在内心深处,我觉得一个美国青年是无法懂得中国贫穷的山沟里一个女孩子的世界的。然而这位美国人把持着话筒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