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859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十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 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 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论证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B. 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C.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 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C.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
4. 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 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由三则材料组成,以古今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一引用儒家思想,强调和谐与“差等之爱”对待人和物;材料二从科学与哲学角度论证地球与人类命运与共,提出“生命共同体”理念;材料三分析环境危机根源,强调解决能动性与受动性失衡的重要性。各材料观点交织,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维度思考,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错,曲解文意,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有亲疏之别,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B.“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错,夸大作用,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主要是“更”字的使用导致错误,根据“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