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2210字。

  2025届高二年级上学期教学测评期末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 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地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节选自梁衡《说经典》, 有删改)
  材料二: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 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 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因此,经典的秘密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
  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品,大都能经得住一遍遍一代代地重复,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
  B. 后人品味、研究经典,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当世所重,实现永恒。
  C. 成为经典的作品、事业,其创作可得益于妙手偶成也可能是苦修所得,但一定有个性有新创造。
  D. 经典具有丰富的理性意义和哲理内涵,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新的挖掘印证。
  2. 材料二在谈经典的“易感性”时说:“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下列古诗中不符合这一美学原则的一项是(   )
  A.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B.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D.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 下列对经典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有许多精辟言论,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
  B. 《红楼梦》中,得到过王熙凤的资助的刘姥姥,对贾家感念于心,曾带瓜果蔬菜到贾府探望;贾家败落巧姐遭难时,刘姥姥出手相助,救回巧姐。这体现出经典的正极性。
  C. 杜甫对忍辱负重的老马充满感激,写出“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还怀着深深的敬意赞美桃树“高秋每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这体现出经典的普遍性。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体现了经典的永恒性。
  4. 材料一中第三段画线句子中的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内涵。
  5. 根据以上两个材料,分条概括阅读经典的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品,大都能经得住……”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经典的书、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住一遍遍、一代代地重复”,而“非经典”“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选项将“经典”“非经典”合二为一并以“大都”一概而论。
  B.“后人……好让自己被当世所重,实现永恒”错误,第二段说的是“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是“许多人”,并非“后人”。
  D.“不是……而是……”错误,文中说的是“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文中是递进关系,二者都包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成立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