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055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在现代化进程中,来自乡土社会自身历史、现实的因素和乡土社会以外的各种压力,使乡土社会产生“粘性”,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型。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粘性”是乡土社会转型的阻力,这种阻力本身在保护、继承传统,防止乡土文化消亡的同时,也对乡土社会的转型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包含了文化、经济和制度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以有序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存在于乡土社会结构中,作用并影响乡土社会的发展。
②乡土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社会中,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特质,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浓重的乡土气息。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乡土文化的生长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缩,乡土文化在现代文化面前日薄西山,但这并不代表乡土文化失去了生长的土壤,会在现代化大潮中消亡。人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随着乡土社会中人口的对外流动,乡土文化也随之扩散开来,走进了城市或者说是走进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今天,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乡土文化衰落了。其实,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乡土文化自身在进行消解和重构,时时刻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③“土”是乡土社会的内核所在,土地支撑着乡土中国的发展。中国人对土地的依赖性自前工业时代一直到工业时代都没有消退,最多也只是减弱。当前我国乡土社会融入现代社会时所面临的困境和制度的阻隔,使得农民想彻底脱离“土”、完全依靠其他方式谋生养老变得格外困难,于是乡土社会中“土”的粘性结构便开始生成。
④一方面,乡土社会中流动到城市社会中的人,绝大部分都是以务工方式生活在流入地,他们的就业主要集中在体力活和手工活等收益低、前景小、门槛低、稳定性差的行业。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都和市场“捆绑在一起”,一旦市场遭遇风险,这些人就会因此而失业,生活陷入困境,他们在流入地没有社会保障,只剩一条路,便是回乡种地。同时,即便是在市场环境或者就业环境稳定的前提下,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年纪的增长和体力的衰退,这些没有技术、文化程度低的人逐渐丧失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自然而然被市场抛弃。这个时候,他们大都只有退守农村。当这些情况出现时,乡土社会的“粘性”开始发挥作用,土地成为这些失业或者年老农民的最后保障。
⑤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大量农村被划入城市建设范围内,加之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存在很大的升值空间,一夜之间土地在农村成为一种可以为人们提供巨大财富的可能。这种由开发带来的土地增值使得农民对乡土产生了一种主动的“粘附效应”。正是由于土地能给村民带来间接收益,是一种退路、保障和潜在财富,因而村民在打工过程中,即使全家都不耕种田地,也不会放弃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往往选择把田地暂时转让给别人耕种,或者直接把田地抛荒。
⑥纵观以上两方面,无论是被动依附还是主动依附,土地始终是乡土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在乡土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粘性”作用,解决和处理好“土”和“民”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乡土社会的转型。
⑦在制度层面,造成“粘性”的主要是户籍制度。中国现阶段的户籍制度是根据诸如血缘、继承关系和地理位置等标准,把户口划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这种差别式的户籍制度在今天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城市社会和乡土社会间正常的人员迁移和资本交流。这就造成了乡土社会中的人在城市社会中身份的合法性得不到认可,即使有能力落户城市,融入的成本也非常大。种种原因导致人们不得不依附在乡土中,这种外力产生的“粘性”,使得乡土中的人无力越过这一壁垒。
⑧通过以上分析,乡土性并没有随着国家政权在乡土社会全面确立合法性地位而退出乡土社会的舞台,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它一方面接受着现代国家制度的改造,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基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作用。无论作用大小,这种“粘性”效应总会被人们利用,直接造成乡土社会转型的不彻底。
(摘编自高源《乡土社会的粘性研究》,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的粘性是社会转型的阻力,唯有完全摆脱乡土社会,才能实现社会转型。
B.乡土文化随人口的对外流动走进了现代工业社会,在消解与重构的同时继续发挥影响力。
C.农民流动到城市,大多以务工方式在流入地生活,主要从事收益低、稳定性差的行业。
D.土地能给村民带来间接收益,对农民尤其是打工农民来说是一种退路、保障和潜在财富。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使乡土文化的生长空间受到压缩,但是一段时间内乡土文化不会消失。
B.无论市场环境和就业环境是否稳定,流入城市以务工为生的农村人,最后大都要退守农村。
C.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升了土地的升值空间,这是农民主动依附于土地的主要原因。
D.文中第⑦节加点的“这”指现阶段根据血缘、继承关系和地理位置等标准划分的差别式户籍制度。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湖南的一位奶奶用红纸给出国的孙子裹了一包灶上的泥土带上,并叮嘱水土不服时可以煮一点吃。
B.在一份大学生创业意向选择调查表中,选择在家庭所在地、有人脉支持的家乡创业的大学生占80%。
C.近年来,诸如钓鱼、采摘等体验式乡村旅游项目,包括都市群、城市圈周边的农家乐持续升温。
D.在乡土社会的选举过程中,村民们“认亲不认贤”,在很大程度上,人情依然左右着选举的结果。
4.中国乡土社会的“粘性”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早晨
陈忠实
①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冯老五醒来了。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儿,现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
冯老五走出上房,一边结紧腰里的带子,一边走到小院里。夜里落过一场小雪,瓦沟里坐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天已经放晴了,农历正月末尾的一弯残月,挂在东塬顶上。
儿子住的厢房的木门板上,挂着一把铁皮锁子。冯老五心里一惊,夜黑他去哪儿了?冯老五好容易才从公社书记那里给退伍归来的儿子求得一个社办工厂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