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940字。
XCS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求达不求闻”,是孔子赞赏的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其间也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论语》载,子张问孔子,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达”呢?孔子反问子张;你所问的“达”何所指呢?子张说:我所理解的“达”,是知名于国家,知名于乡邦。孔子说:这是“闻”啊,哪里是“达”?孔子强调,“达”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而“闻”则与此大相径庭,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闻”指社会知晓度,而“达”则指“质直好义”,包含道德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之意。诚如朱熹所注:“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显然,“达”是向内的,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与“成人”。故朱熹又说,“达”要“主忠信”,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与此相对,“闻”则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
“达”与“闻”不同,故孔子舍“闻”而取“达”。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不要担心、顾虑不被人知,更不应焦虑自己的名声不足。显然在孔子看来,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也是内向务实的,故无意于外在的虚名。因此,孔子特别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君子还应言实相符,言而过其行,在君子那里是可耻的,要做到言出有物,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说,说过的事情则必须做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谓“无所苟”,意即力戒虚浮,更拒绝为了所谓“闻”而虚张其词,夸诞其语。
孔子之所以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与他倡导的君子“为己之学”密切相关。“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上述语境中,“为己”即实事实做,治学是为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进步,而“为人”,则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即只意在邀誉而已。孔子借古讽今,欣赏“为己”,鄙薄“为人”,而前者是“君子”应有的品性,后者则是“小人”的机巧和敷衍,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己”,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意味着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这种追求不是被迫或受利禄诱惑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其次,“求诸己”意味着乐观进取,“为己”之学不在博取外在的名声或功利,而专注于“闻道”和“怀德”,寄意于“为圣成贤”,故洋溢着向上向善的追求,它是充实而快乐的。再次,“求诸己”还意味着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俯仰迎合、弄虚作假。因为,君子“求达”而学在“为已”,必然要求内在的真实和诚实,即“吾日三省吾身”,在自我检视与反思中,严于律己。不论身处何种境况,“求达”的君子,会自觉为仁,并以此为信念,不在意浮名虚誉,永远做个真诚、纯粹的人。
(摘自胡发贵《君子“求达不求闻”》)
材料二: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求达不求闻”是孔子所认可的立身行事准则,也符合孔子对君子品性与特质的期许和要求。
B. “闻”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因此求“闻”之人必定致力于虚无的、外在的装扮,表里不一。
C. 在孔子看来,实事实做是君子应当拥有的品性,为了求取声誉而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则是小人的机巧。
D. 君子虽“求达”,但学在“为己”,他们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弄虚作假。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门见山,开篇直接提出节选文段的中心论点“君子求达不求闻”,总领全文。
B. 材料一主要从闻与达的内涵以及君子为何求达两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C. 材料二第一段运用对比的手法,旨在论证中国传统思想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自我主义。
D.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比喻论证的方法,增强论证说服力。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B.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C.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D.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4. 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如何立身行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分析。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二者的差别。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必定”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宝娘
马烽
一九四七年冬天,我被分派到店头村领导土地改革。
我住在中农刘拴拴院里。一天下午,我趴在炕桌上整理材料,拴拴在后炕捻羊毛线。忽然听到门口一个女人的声音说:“这就是工作团那马先生吧?”我一回头,见进来个年轻媳妇,后边跟着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那小孩名字叫“金宝”。
那媳妇一进来,就坐在了炉台上,和我正对面。①这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