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80字。
6.1《芣苢》同步练习
一、小阅读
1.请基于《诗经》中《芣苢》和《静女》的阅读、学习与探究,完成以下小题,约150字。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它关注现实,并抒发由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直至今天,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请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芣苢》和《静女》的原文,分析其给予我们的当代启示。
2.下列各项中,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并有意效仿他在功成名就之后退隐山林、游山玩水的经历,于是在诗中写到梦中经过他曾歇宿的地方。
B.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虽多,但都与时事有关,十分贴切。诗人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也因此意深而味隐。
C.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中,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描写了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悲凉愁苦的心绪。
D.《芣苢》全诗重章复沓,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劳动的轻快动作节拍,表现了劳动的喜悦。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节选自曹操《短歌行》)
材料二: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冬,作铜雀台。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3.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吏士死A亡B不归C家室D怨旷E百姓F流离G而仁者H岂乐之哉?
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鹿鸣,指古代宴请群臣嘉宾的乐歌。此处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B.掇,拾取、摘取,与《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中的“掇”意思相同。
C.贤,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与《陈涉世家》“多闻其贤”中的“贤”意思不同。
D.除服,古人在父母、亲戚、朋友等去世后的一定时期内要穿丧服,除服即脱去丧服。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将贤士比作绕树三周却找不到栖身之所的乌鹊,并将自己比作高山和深海,暗喻自己可以接纳天下贤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