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96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一)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的时候,我就想到我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的问题。
  有一天何叔衡同志和我闲谈,那时我们同在一个机关工作。他问:“假使红军主力移动,你愿意留在这里,或是愿意从军去呢?”
  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
  “红军跑起路来飞快,你跑得么?”
  “一天跑六十里毫无问题,八十里也勉强,跑一百里怕有点困难:这是我进根据地时所经验过了的。”
  “我跑路要比你强一点,我准备了两只很结实的草鞋。你有点什么准备没有呢?”
  “你跑路当然比我强,我只准备了一只新草鞋,脚上着的一只还有半新。”
  我们这样谈话过后,没有好久,我就被调在总卫生部工作,随着红军主力出发去了;叔衡同志呢,仍然留在中央根据地。我们到了贵州,有人说:看见报纸上载有他已遇害的消息。这一年近六十的共产党员,他不怕任何困难,任何牺牲,准备为共产主义的事业而奋斗到底,随时准备在党的号召之下无条件地去工作,这从上面我们的谈话及以后的经过,就可以看得出来。
  在中央根据地,因叔衡、特立、觉哉、伯渠和我五个人年龄稍大,诸同志都呼我们为“五老”,出发时我与特立、觉哉、伯渠等,都随着红军移动,经历了千山万水,苦雨凄风,飞机轰炸过无数次,敌人偷袭过无数次,苗山蛮荒的绝粮,草地雪山的露营,没有阻碍住我们,我们都完全地随着大队红军到达了目的地,只有叔衡同志留在根据地,落到反革命的手中,而成为他们的牺牲品。这是怎样的令人悲愤的事呵!叔衡同志的肉体被敌人毁灭了,他的精神不死,现在有几十万几百万的人踏着他的血迹前进而纪念着他。他个人死了,他在千万人的心坎上活着。那些杀害他的人,已被永远钉在羞辱的柱子上。
  我在出发前,虽发生过随军去或留后方的问题,可是红军主力向什么地方移转呢?经过些什么地方呢?路有多远呢?这类的问题,没有发生过,也没有听见别人谈过。当时为什么不发生这些问题?
  这因为红军是要北上抗日的,当时在北面和东面,敌人重重叠叠的筑满了乌龟壳,大部队通过较困难。西边的乌龟壳要稀落些,主力转移自然是由西向北前进,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转移到什么地方,经过什么路线,走多少时候等问题,系军事上的秘密,不应猜测,而且有些问题要临时才能决定,如行军走哪条路,什么时候到达什么地方,有时定下了,还没有照着做,或做了一部分,忽因情况变了又有更改,这是在行军中经常遇到的,只要大的方向知道了,其余的也就可以不问。
  我们向陕、甘前进,还是到川西后才决定的。假使在出发前,就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的程途,要经过十三个月的时间,要通过无人迹无粮食的地区,如此等类,当时不知将作何感想,是不是同样的坚决想随军出发呢?这都不能悬揣。但在长途中遇到一切天然的人为的困难,不曾令我丝毫沮丧过,同着大家一齐克服过了。到瓦窑堡后,东征时还是跃跃欲试。这样看起来,即在出发前知道路很远,时间很久,险阻艰难很多的话,也不会变更我随军的意念!
  (摘自董必武《出发前》)
  材料二:
  《红军长征记》是毛泽东同志于1936年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汇编。那时,红一方面军长征刚结束不久,作者都是亲历者,又大多是年轻人,对刚过去的事记忆犹新。而且他们在写作时,思想上没有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都是内心真实的反映,因此真实性是《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必武跟随着红军大部队辗转到达了目的地,何叔衡却在根据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了。
  B. 董必武表示,即使出发前知道路途远、时间久、艰险多,也不会改变随军移动的决心。
  C. 《红军长征记》的作者都是年轻的长征亲历者们,所写内容都是他们内心真实的反映。
  D. 《红军长征记》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充分体现了红军与艰苦环境作斗争的豪迈精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叔衡虽然草鞋更结实,体力也比“五老”其他人好,但在红军主力转移时却主动留在根据地。
  B. 董必武回忆,当时红军撤离苏区被迫西行时,还没有具体的路线,反映了当时战争形势的复杂多变。
  C. 红军在雪山顶上用冰雪加糖精自制“冰琪林”,谈笑风生,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D. 《红军长征记》通过朴素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能让人们更加具体地了解“长征”,领悟超越时空的长征精神。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的一项是(   )
  A. 某国产战争剧将主角塑造成无所不能的“战神”,他能够以一己之力轻松横扫敌军。
  B. 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中,重要起义的总指挥抱着机枪冲到一线,像营连级的“突击队长”
  C. 在某些抗日影视作品中,士兵往往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力量,他们能够徒手撕裂敌人。
  D. 《跨过鸭绿江》中有战后成堆成片阵亡将士的尸体、长津湖被冻僵的“冰雕连”等镜头。
  4. 材料一画线处说“他个人死了,他在千万人的心坎上活着”,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除了艰苦奋斗、乐观精神,我们还能从《红军长征记》汲取哪些精神?请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分别通过董必武的回忆和《红军长征记》的介绍来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行程。材料一着重于董必武反思出发前后的心路历程,展现出老一辈革命家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仰。材料二则介绍了《红军长征记》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强调亲历者的真实记录如何打动人心,反映出长征精神的可歌可泣。两则材料共同呼应了红军长征精神的永恒价值,为当代提供精神力量。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作者都是年轻的长征亲历者们”错,以偏概全。材料二说“作者都是亲历者,又大多是年轻人”。可见,“大多是”不等于“都是”,董必武也是长征亲历者,但他不是年轻人,而是延安“五老”之一。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探亲
  苏三皮
  霜降过后,芝麻墨绿的枝叶在一夜之间暗淡下来,被迫裸露的豆荚迫不及待地咧开嘴,无数黑乎乎的小脑袋探出半个身子,好奇地打量着被白霜淹没的萧瑟的田野。
  爹无疑是激动着的。那块巴掌大的地,居然打了整整一担子芝麻。黑油油的芝麻,把爹的心压得实实的。
  这块地,曾荒芜了好些年头。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