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610字。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在中国语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鲁迅的文学语言起到了桥梁和示范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义。他极其重视中国语文的新生,把语言文字改革提高到了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他呼吁现代人要将自己的思想直白、真实地表达出来,以打破旧中国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他字斟句酌,炉火纯青,把文字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文体创造的先锋:不仅创造了杂文这种新型的散文体裁,而且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有新的形式和格局,从不重复自己。因此,鲁迅的不少代表作成为大、中、小学的传统教材,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经典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认识意义是恒定的,而其现实意义却是流动的,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潜能。重读鲁迅文本,应该回应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使其在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不断彰显出思想和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鲁迅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鲁迅曾将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以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为急务。他在广泛剖析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诚与爱”。这种对“最理想的人性”的呼唤不仅在当时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弊。因为现代社会既需要市场经济的物质支撑,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要素的价值支撑。如果缺少了“诚”与“爱”,市场经济就会出现信用污染,而这种污染比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对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都有切身感受。
对于塑造新型的民族性格,鲁迅提出了他的正面主张。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鲁迅明确提出了三点:一、耐劳作的体力;二、纯洁高尚的道德;三、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这其实就指明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没有健全的体魄就无法承受工作的重负,这就是所谓“健康第一”。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的社会,没有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就会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最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道德追求也就是应有的信仰追求、理想追求。现代社会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轨并行的社会,法律是不能触碰的立身行事的底线,道德是一种没有上限的人格追求。“纯洁高尚”是一种境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每个人都能通达。但是,《诗经》中有一句诗说得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对“纯洁高尚的道德”有一种景仰之情、向往之心,这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崇高目标。
我们肯定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但必须看到鲁迅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它不可能回应并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切具体问题。阅读鲁迅作品最大的现实功效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三个字:“学做人!”鲁迅是中国底层民众的忠实代言人,他的一生是为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而呐喊的一生,他的“道德准则”是“损已利人”,“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以为快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鲁迅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娴熟地掌握和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他对于革命、权力、人道、暴力等复杂难解的问题都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郁达夫说:“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经把握了古今与未来。”所以,读鲁迅的书,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做人。我想这也就是阅读鲁迅经典最大的现实意义。
(选自陈漱渝《我们今天何以要阅读鲁迅?》,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一生耗费精力最大的,便是探寻什么是理想的人性、国民劣根性的根源何在之类的问题。他的小说与杂文最动人心魄的地方,便在这里。近几年,当人们直面现代化与传统的时候,国民性问题作为一个未完成的课题,便自然地在艺术领域中被再次呈现出来。
读一读各式的新乡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不少代表作成为大、中、小学的传统教材是因为其文学语言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能力。
B.鲁迅认为最理想的人性包含诚与爱,诚与爱不仅在鲁迅时代缺乏,即便在今天也是稀缺品质。
C.鲁迅被认为是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因为鲁迅的文学语言在历史变革中起到了桥梁和示范作用。
D.王蒙、贾平凹等人的作品中再次呈现了鲁迅小说与杂文最动人心魄的问题——国民性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鲁迅作品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而是获取精神上的资源。
B.鲁迅作品能成为经典作品是因为其恒定的审美意义、认识意义以及流动的现实意义。
C.鲁迅塑造新型民族性格的三点主张,契合今天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具有先进性。
D.国民性的问题经由鲁迅作品引发人们思考,又经由当代有良知的作家得以深入探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鲁迅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B.鲁迅指出: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C.鲁迅的《一件小事》启迪人们要看到车夫一类底层人的爱心与担当,以此反省所谓知识分子的自私与渺小。
D.鲁迅的《拿来主义》从送去主义写起,先破后立,在嬉笑怒骂、妙趣横生中抨击时弊,显示高超的批判艺术。
4.同样谈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班级举行“《祝福》读后谈”活动,请结合材料谈谈学习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