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570字。
2023年秋季学期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积累(21分)
阅读下面三个关于汉字的文段,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汉字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古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古文字,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足以证明他至少大约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消灭汉字的战争……因为战旗上写的都是汉字,nà( )喊的都是汉字……”
【乙】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凝结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鲁迅先生曾说汉字有三美:意美、音美、形美。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简直就是文字组合的千古绝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十八个字九个名词巧妙组合,便将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形象悄然托出,真是神来之笔。因此,我们有必要好好认识汉字,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进而更深层地了解我们祖国的文化。
【丙】汉字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因为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每一笔,都是饱蘸着华夏碧血写就的。在海外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几多慰藉几多寄托,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个中国人都是那一撇一捺。
1. 读【甲】【乙】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nà( )喊 (2)承载( )
2. 【乙】文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
3. 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丙】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1)华夏:________ (2)慰藉:________
4. 请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能体现汉字之美的对联,并将相应的句子抄写到横线处。
①烟锁池塘柳 ②思耕心上田 ③炮镇海城楼
④黄莺鸣翠柳 ⑤紫燕剪春风 ⑥闲看门中木
上联:________ 下联:________
5. 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足以证明他至少大约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B.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凝结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C. 我们有必要好好认识汉字,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进而更深层地了解祖国的文化。
D. 在海外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几多慰藉几多寄托。
【答案】1. ①. 呐 ②. zài
2. 博大精深 千古绝唱 浪迹天涯 神来之笔 来龙去脉
3. ①. 华夏:我国的古称,泛指中华民族。 ②. 慰藉:安慰
4. ①. 烟锁池塘柳 ②. 炮镇海城楼 5.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呐喊,nà hǎn,声音非常大地喊叫以帮助增加威势。
承载,chéng zài,指承受支撑物体。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
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浪迹天涯: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
神来之笔: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笔墨传神。
来龙去脉:比喻事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华夏,huá xià,我国的古称,泛指中华民族。
慰藉,wèi jiè,安慰。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
题目中给出的六句话可组成三幅对联: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闲看门中木,思耕心上田;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其中“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是一个包含金木水土火五行的对联,上联和下联的五个字的偏旁(部首)各自分别为火、金、水、土、木,而且对联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乙文中的“鲁迅先生曾说汉字有三美:意美、音美、形美”。故上联为“烟锁池塘柳”,下联为“炮镇海城楼”。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A.“至少”“大约”“以上”语义重复,去掉任意两个即可。故选A。
6. 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苏轼 《水调歌头》 与兄弟相隔千里,唯愿彼此珍重,共享美好月光,表达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 但愿人长久,①____。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