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880字。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隐士可以分为政治性隐士、宗教性隐士和生活性隐士。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虽然隐居者不能算是典型的隐士。自然文学的作者们有的是隐士或当过隐士,比如梭罗、惠特曼谷、巴勒斯、缪尔等。
  东西方隐士们并不是目不识丁或能力欠缺的凡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是不能做官发财,而是不愿过那样追求名利的人生。出世与入世只在自己的内心选择,且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他们都对繁华尘世感到深深厌倦,不喜欢社交过于频繁、被俗事缠身的生活,想要寻找世外桃源避世隐居,同时在精神上步入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隐逸净土。他们都热爱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来这样”的自然,自然运行之道。所以这些隐士们安静恬淡,舍弃了对物质享受的追逐。
  西方的隐士们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牵绊。所以他们不拒绝名声,往往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并利用这些声誉去做影响社会的事业,比如爱默生、巴勒斯、利奥波德等。这些隐士们会把自己的隐居生活写成书籍,这就是“自然文学”。在美国,“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完全可以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学相媲美。美国人踏上北美大陆时就开始了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的隐士们主张“天人合一”,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率真环境中解读人生的“真意”。但“欲辩已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写作较少,主要修身养性,力求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而且中国的隐士们虽然也享有极大的声望,但他们与现实世界脱节,认为为人所识并不值得称道,宁愿做一枝无人知晓的空谷幽兰。东西方在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大相径庭,东方隐士多是纯粹为了远离喧嚣而出世,属于个人主义;西方隐士多是为了入世而出世,属于功利主义。
  两者在不同的地域和文明中的“不约而同”,则反映出人类向往自由和亲近自然的本性,而这恰是后工业时代人们弥足珍贵、求之不得的,也正是现代隐士文化重新兴起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张薇《中外隐士文化对比》)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一类是不做官的。而在不做官的当中,又有做不了官和不想做官的。后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将其归为“隐逸”“逸士”。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假如您不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简直没有出路,而归隐便是这其中一条若隐若现、充满荆棘的羊肠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美国,隐士们的“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学几乎一样久远。
  B. 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大相径庭,造成了东西方隐士在个人价值的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
  C. 举范蠡和华佗的例子意在证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归隐常常是摆脱政治瓜葛的无奈之举。
  D. 南郡襄阳人庞公认为,从政为官不应是人生的唯一理想和必然归宿,而材料二的作者对此并未肯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中,东西方隐士的出世与入世都取决于个体选择,他们也都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
  B. 东西方隐士大多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拒绝名声,但拒绝唯名利是图。
  C. 隐居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论生活质量还是个体价值的实现程度都无法和西方隐士相比。
  D. 在古代中国大一统专制统治下,除了做官,当权者不会给不合作的知识分子留下任何出路。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鲜明的对比:充分的例证,增强了两则材料的说服力;恰当的引用又为两则材料的论证增添了文学性。
  B. 杜甫诗“不愿论箬笏,悠悠沧海情”,洋溢着隐逸之趣,可以用来证明材料一中东西方隐士的隐逸情怀。
  C. “有关‘现代隐士’ 新闻时见报端,隐士中甚至不乏商界名流、文化精英。”可以作为材料一的例证。
  D. “唐朝的终南山,成了真假隐士争相结庐之地乃至谋取功名的“终南捷径”。”不可作为材料二的例证。
  4. 两则材料都对东西方隐士做了比较,请指出其比较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
  5. 根据两则材料,结合你所熟悉的陶渊明的诗句,综合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从多个角度比较了中西方的隐士文化,揭示了二者在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材料一侧重于隐士的文化背景、个人价值和对自然的热爱,对比了东西方隐士在名声及入世态度上的差异。材料二则聚焦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强调归隐的无奈与社会不公,以及未能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悲剧性。通过历史和文学的例证,两文共同反映出人类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永恒主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学几乎一样久远”曲解文意,原文是针对美国自身来说的相对久远程度,而非与中国进行绝对时间上的横向比较。
  B.“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大相径庭,造成了东西方隐士在个人价值的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强加因果,原文没有提供两者因果关系的充足根据,而只是说“东西方在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大相径庭,东方隐士多是纯粹为了远离喧嚣而出世,属于个人主义;西方隐士多是为了入世而出世,属于功利主义”。
  D.“作者对此并未肯定”错,从段落整体文意和段末“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来看,作者对庞公的话持肯定态度。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时月迹
  程杨松
  月亮被一阵晚风轻轻推送,无声越过东边的堤岸,在弧形的蓝海以渐慢的速度游弋,几缕飘浮的游云如丝絮,是月亮游弋时溅起的浪花。没有城市霓虹的沾染,我能轻易发现月亮渐变的色泽,和丰富生动的纹理。
  阔别故村多年,每次短暂归来,我的身份介于主人和客人之间,更像是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假如没有必要的安排,我会倚靠在床头午睡到红日西斜,然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