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50+8450字。
诗歌专题训练-------虚实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B.“鹏北海,凤朝阳”,比喻廓之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
C.本词的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豪放大胆。“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意境开阔。
D.本词写于作者送人参加科考时,故既有哀婉不舍的离情,也有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
2.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请结合词的上片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②?惊破绿窗③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柳子玉:苏轼的一个亲戚。②伊三弄:桓伊是晋朝一个善于吹笛之人,这里代指笛声。③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上片情景交融,以笛声作为送别的背景,渲染出词人送别柳子玉时的感伤氛围。
B.“愁烟”写满江的烟波蕴含着愁绪,与姜夔《扬州慢》中的“冷月”一词异曲同工。
C.“落花飞絮”点明了季节,在这样落花飘零的秋天里送别,景象凄迷,使人更添离愁。
D.结尾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以流水无情,依旧“东流”反衬人之有情。
4.苏轼的这首词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即事感怀题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起
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在苍梧,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们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②云和:古山名,出产乐器。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
B.本诗描写音乐使用的表现手法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同,都运用了“以声类声”来体现音乐的魅力。
C.“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飘过浩渺的洞庭湖。
D.全诗描摹了湘灵鼓瑟弹奏的苦调清音,这种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2.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誉为神来之笔,请结合诗歌,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笛
张巡①
岧峣②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①张巡,唐开元末进士,安史之乱爆发,与许远一同坚守睢阳,城陷就义。②岧(tiáo)峣(yáo):形容山岭高峻,这里指屹立的城楼。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附城阴”写出了北城被围的情形,以点带面,渲染敌军压境的紧张氛围。
B.颔联中,“风尘色”喻指战乱,“天地心”喻指诗人在困境中赤诚的爱国之心。
C.“边月”,暗示了守城将士思乡的情感;弥漫的“阵云”,烘托紧张的战斗气氛。
D.全诗语言洗练,沉郁苍凉,表现了作者临危局而不惧、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4.请简要赏析诗人以“笛音”收束全诗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