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0440字。
广东省阳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面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插秧歌》将“斗笠”比作“兜鍪”,即头盔;将“蓑衣”比作“甲”,即铠甲。暗示插秧简直就如一场紧张的战斗。
C.《沁园春•长沙》上阕最后两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使用了设问的手法,因为下阕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实际上对此作了巧妙的回答:他们这一代人,会像当年中流击水一样,勇敢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任。
D.新诗写作“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由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提出的。
二、文言小题
2.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稠:多,丰富 挥斥方遒 遒:强劲有力
B.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薄言采之 薄言:不说话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栽,种植
D.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少无适俗韵 适:适应
三、语言文字运用
3.下面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短歌行》属乐府旧题,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大多模拟乐府诗的风格,形式自由,语言通俗,多有叙事之作。
B.《短歌行》中有“越陌度阡”,“阡陌”为乡间小路,用来区分田界,陌是东西方向的田间小路,阡是南北方向的田间小路。
C.《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场景描写,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喧闹嘈杂。
D.《归园田居》“户庭无尘杂”的“尘杂”用了双关的手法,既可指房屋中的“灰尘杂物”,又可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四、整本书阅读
4.分析下面人物关系图,推断这一图示结构最能体现的是《乡土中国》中的哪一概念( )
A.礼制秩序 B.差序格局 C.长老统治 D.乡土本色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深处是老家
走过那弯弯的河堤,在芦花村六组的路口下坡,是一条两边长满白杨树的小路。小路的尽头,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松滋河;白杨树林尽头,小河边上,有一间破旧的瓦房。这瓦房,据说是当年在这块种地的老李头留下的,老李头无儿无女,他过世后,这房子就一直废弃着。现在这瓦房里住着我的婆婆——杨玉兰。
婆婆原先不是这边的人,是河那边杨家垴的姑娘。年轻时在河边洗衣服,识得芦花村的打渔郎曾哲友,眉目传情,芳心暗许。
因为河两岸长久以来的土地之争,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问题,有一个大家都默许的“潜规则”——不可通婚。那曾哲友,也是血气方刚少年郎,拒了家里安排好的亲事,撑着一只小渔舟,随波而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