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8910字,答案扫描。

  2027届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
  (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蕴含着中国乡村美学的主题和纲领性思想。
  乡村美学以回归为主题。这里说的“回归”有双重含义:一是物质意义上的回归,即游子回归故土; 二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即从追逐功利的入世生活回归纯朴自在的心灵生活。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认为归隐故乡就是将自己从功利社会的“尘网”中解放出来,就像羁鸟归旧林,就像池鱼返故渊。乡土生活是在单纯的血缘、固定的地缘的基础上进行的,人员相对固定。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为居住者提供了熟悉、稳定的社会关系,而且从血缘和地缘两个层面强化了居住者的归属感。回归乡土,获得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复得返自然”。
  乡村美学以具有地域局限帕的村落为主体场景。作为乡土生活时代的基本社区,村落有地域的限制,这使得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相对疏离。费孝通认为,乡村之间存在隔膜是乡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他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他们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简要而真切地表现了村落狭小、疏离的状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反映了他栖居的村落的规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反映了村落之间相互疏离酌状况。
  乡村美学以强烈的土地意识为基础,蕴含着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和与山泽、草木、禽鸟和谐共生的思想。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常恐”与“但……愿”体现了在这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得以生存、繁衍的愿望。费孝通说:“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农家人的欲望是由他们所居的土地培育的,并成为他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不是一个外来者能描绘的。因为,这样的画面并不是一片供外来者驻足观赏的景观。它是真实的农家生活,是由身在其中且拥有素朴自然的心灵的人提炼的。
  乡村美学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内核,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乡村美学赋予土地、宅院、山泽、草木、禽鸟和人以有机的生命关联,将它们融为一体,并让这个整体在自然循环中无限绵延。比如,《归园田居》五首诗中两次用到“虚室”一词。这个词出自“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庄子》)。陶渊明的“虚室”当兼有乡居之清净和内心之空灵双重含义。“虚室生白”的意思是心境虚静则能悟出大道,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无限境界。陶渊明完全承继了庄子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认为,生死是自然常态,终归“空无”并不是悲剧,与此相反,归于“空无”使自我在自然运行中获得了无限意义。在道家自然哲学的时空意识、生死意识的影响下,乡村美学在有限的乡土空间中使时间绵延,又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激活空间,使乡村成为一片在时间中超越时间,在空间中超越空间的大化天地。
  (摘编自肖鹰《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7届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 语文 试卷,共8页,第1页
  材料二:
  审美价值是事物在带给人美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心理、生理、人性等有益的价值。中国乡村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培育人格、抚慰心灵、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承载乡愁等。
  在人格培育方面,作为乡村载体的土地,本身即极具独立而重要的审美功能。正如北京大学俞孔坚救授所说的,属于第一自然的高山大海等,“常常美而不善,艳里藏凶”; 属于第三自然的人造园林,则“虚伪空洞,矫揉造作”; 属于第四自然的工业废弃地,“虽真实,却往往欠美”; 而属于第二自然的土地,“美且善,善且真,是一种生存的艺术”。俞孔坚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归园田居》表现了陶渊明归隐故乡后 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既体现了物质意义上的回归,也体现了精神意义上的回归。
  B. 陶渊明对乡村生活的熟悉程度是达官贵人所不及的,“暧暧远人村”四句表现的乡村生活画面也是达官贵人无法描画的。
  C. 俞孔坚认为,第一自然常常美而不善; 第三自然矫揉造作; 第四自然往往欠美; 第二自然美、善且真,有培育人格的作用。
  D. 许多中国人将村落视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并创作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文,寄托自己的情思。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7届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 语文 试卷,共8页,第2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在乡土社会,村落之间缺乏信任,因而村落之间交往较少,每个村落都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村落人员也相对固定。
  B.费孝通指出,在乡土生活时代,乡村之间存在隔膜。而早在晋代,陶渊明就在《归园田居》中揭示了乡土文化的这一缺陷。
  C.《归园田居》表达了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生存、繁衍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当时引起农家人的共鸣,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D.《归园田居》中两次使用“虚室”一词,该词体现了道家自然哲学思想,该词的使用是陶渊明承继庄子的生命观的有力证据。
  3. 下列选项,不能从正面体现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
  B.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C.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
  D.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饮酒<其三>》)
  4.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以下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中的乡村体现出哪些独特的审美价值? 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简要分析。(5分)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 散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祖先们躬耕的样子
  半文
  铁耙是要高高举起,举至最高处,再轻轻放下。铁耙自半空落下,加速,再加速。父亲告诉我,自高处落下的铁耙,齿尖会自动锲入沙地。
  是的,铁耙会自己锲入沙地。沙地与别处不同,是很多粒沙聚在一起,成就了一整块厚实的沙地。散开之后,每一粒都仍是沙子,在天空飘浮、在风中飞扬的沙子。我多少次捏紧又放下,①是这些松软的沙子,滋养了我又放弃了我。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