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960字。
2024年秋“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
高二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2日 考试用时: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韧,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就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的缺乏总是会导致在诗歌的理解中出现大加穿凿、大加发挥、“阐释过度”的毛病。
B.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可能导致人们在理解诗歌时,基本失去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由于诗很难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做到和谐统一,因此我们欣赏诗有时候就可以只用一副眼光。
D.《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的发轫之作,尽管胡适不愿面对,但他的部分诗作几乎就是古典诗歌的翻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须充分调动诸如听觉、视觉等相应感觉能力,把握好诗歌的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进而理解诗歌。
B.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调整欣赏角度,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
C.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20世纪的中国诗坛,几乎所有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与古典诗歌传统有些关联。
D.中国新诗只有实现了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才能继承古典诗歌优良传统,开展好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
3.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相似,化用巧妙。
B.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这一构思,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开掘。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学校文学社打算鉴赏郑愁予诗歌《错误》,作为校文学社社长,请你结合诗歌与材料相关内容,给社团成员分享三点鉴赏该诗的建议。(6分)
附: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