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260字。

  海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一)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学者一般用“百家争鸣”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盛况。的确,这个成语很适合表现那一阶段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儒家和道家的对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概括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言的。老庄的绝弃仁义,孟子的辟杨米,荀子的排老庄,无不说明这两大学派存在尖锐的冲突。墨家从一开始就站在儒家的对立面,墨子的十大主张几乎每一个都是直接针对孔子和儒家的,而孟子和荀子也都把墨家视为重要的论敌。庄子剽剥儒墨,扫荡名法,在《天下篇》中纵论诸子之短长,而以己为最高,显示出“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荀子非十二子,解众家之蔽,也有以自己独得大清明的味道。至于法家的代表韩非子,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其极致处,是要求君主完全以法为教,扫除异己,这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有着直接影响。甚至在每一家的内部,差别和矛盾也比比皆是。最典型者,如韩非子所指出的:“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他们皆自以为真孔墨,相互攻击,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各家之间的批评。这些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是,在冲突与批评之中,不同思想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如果以“家”为单位来考察这一段思想史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而又互相依赖的趋势:一方面是各家之间的论辩和冲突使得各自的论题和特点越来越突出,相应地,与其他学派之间的界限也就越来越分明;另一方面,却是各家不断地吸收、消化其他学派的某些因素,因此思想综合的程度越来越高。总之,前者可以说是分化的趋势,后者可以说是统一的趋势。这两种趋势并存在战国时期的思想发展中,而且越到战国后期,它们表现得越为明显。当然,这既是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也和政治因素有着重要的关联。我们可以举杂家的代表作《吕氏春秋》为例,对此趋势及其原因进行具体的说明。
  在《吕氏春秋》中,我们发现编者力图将战国时期流行的各种思想熔为一炉。值得注意的是,杂家的作品并不是出于学者的设计,而是出于政治家的安排,这意味着统一首先是政治上的需要。从执政的角度着眼,任何学说都可能是有用的。这和贵族养士的想法是一致的。贵族通常不会只对某一类型的士有兴趣,他们所养的士之中,有怀着各种主张和奇异技能的人物,以备不时之需。同样,他们所收集和整理的思想,也就涵盖了各家各派,如班固所说,是为了“见王治之无不贯”。但既然政治上有此需要,思想家就会努力把这种需要变为现实。简言之,从战国中后期开始,伴随着政治上一统的要求,思想领域也呈现出融合和一统的趋势。《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说法,就是这种趋势的集中反映。《吕氏春秋》等作品,则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出现过无数哲学派别,其观点之繁富、辩论之激烈,令人叹为观止;涌现出无数哲学新星,其个性之突出、神识之俊朗,令人目不暇接。而中国古代哲学自身发展的连续性与逻辑性,犹如奔腾不息的大河,源源不断。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的演变史,是中国人智慧和理性的结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多元、分歧、对立,各家内部也存在诸多差别、矛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
  B.法家代表韩非子尖锐批评各家学说,借助政治力量来排除异己,这种做法对“焚书坑儒”的事件产生了直接影响。
  C.《吕氏春秋》为杂家代表作,编者力图融合战国时期流行的各种思想,这与当时“政治上一统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
  D.中国古代哲学生命力强盛,使得它能够始终保持开放姿态,吸取众长,在“会通”基础上消化、吸收各家的理论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朱与老庄同属于道家学派,他们的很多观点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截然不同。
  B.荀子自视甚高,批评其他学派、有“独得大清明”之意,但他的观点也不可能是绝对真理。
  C.古代思想家努力将政治需要变为现实,可见思想均带有功利性,不能脱离政治。
  D.儒家对“人”研究很深,极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这对道家的思想也有所启发。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会通”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满庭芳》:“道释儒门,三教归一,算来平等肩齐。”
  C.宋孝宗:“大略谓之,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D.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4.材料一第一段中加横线的两处引用,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礼记•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南宋哲学家朱熹侧重“道问学”,陆九渊侧重“尊德性”,逐渐形成学术史上有名的“朱陆之辩”;元代不少学者又抛弃门户之见,采取“和会朱陆”的立场,折中、融合两家之说。请根据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上述学术事件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丽达的母亲打开一扇走廊门,把聂赫留朵夫领到一个小房间里。房间里放着一张桌子,桌子后面的长沙发上坐着一个个儿不高的姑娘,身穿一件条纹布上衣,一头淡黄的鬈发围着一张苍白的圆脸,相貌很像她的母亲。她对面的单人沙发上坐着一个男青年,腰弯得很低,穿一件领子绣花的俄国式衬衫,嘴唇上和下巴上都留着黑色的胡子。他们两人谈得津津有味,直到聂赫留朵夫进门,才回过头来。
  “丽达,聂赫留朵夫公爵来了,他就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