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950字。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 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世界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有意曲解中国形象,在国际舆论场上试图遮掩、弱化中国声音与话语。中国与西方国家处在不同文明的话语体系与文化逻辑之中,长期以来缺乏文化共识与对话基础。在跨文化传播中,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化,由于传受双方的信息解码规范与所处语境并不相同,因此在国家交流的过程中存在自说自话的现实情况。加之中华文明对外部世界而言自带神秘光环,根据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本就身处高语境文化范畴,信息存在于物质环境之中且内化在个人社会共识之内,而非简单附着于文字表面,“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型叙事风格给外部世界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带来不少挑战。在国际传播实践过程中,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历史惯性,我国的外宣思路带有较强的内宣风格,对“内外有别”重视不足。为了让国际社会能够理解内嵌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输出的内容通常简化为简单的审美符号而非观念符号,并通过典型的传统中国元素不断加强“自我东方化”的刻板印象,也让国外受众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单一且流于表面的印象,导致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当今国际传播体系中,要在“西强我弱”的现实格局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仍需不懈努力。
  国际交流不仅仅依靠新闻媒体机构,更多的是通过全球性的社交平台寻求更广泛的公众参与。游戏作为“娱乐”“竞技”的一支,代表着一种无关盈利的休闲活动,自然与具有强目的性的新闻、宣传片等形成了鲜明对比。斯蒂芬森在传播游戏理论中,对游戏给予玩家的主体性感受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游戏这种行为体验虽然比较浅层,面临较少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道德约束和价值选择,但强调了个体进行自我取悦的过程,这种愉悦的体验较少受到社会现实的干扰,个体通过相同的娱乐偏好以游戏为中介,形成了纯粹的游戏文化群体。
  鉴于游戏的这一特质,我国走向海外的几款游戏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弘扬中华文化的任务。《万国觉醒》将游戏设定在一个架空的战场,玩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军队进行战争,缔造文明,这种设定不仅给予各国玩家文化归属感,也给了他们了解其他国家文明的机会。《原神》以世界文明为背景,架构了七大国度的“提瓦特”大陆,为海内外玩家理解中国语境下的不同文化提供了共享的场景基础。想要理解高语境文化内容,需要观念和行为的长期积累,但同一游戏语境在短时期内为玩家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理解基础,减少高低文化语境产生的文化折扣,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间的分享、参与和体验,有助于国际传播的双向互动。
  因此,游戏这种传播模式在满足休闲放松的娱乐过程中,将文明故事“去意识形态化”,而且以玩家为中心、共享游戏文化的特征,与如今国际传播策略由“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的转向不谋而合。改革开放至今,国家对外宣传策略已经从“向世界说明中国”到“讲好中国故事”,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游戏传播这种行为弥补了单向对外传播的说明性框架的弊端。这种个体的游戏自主行为,扩大了多元主体沉浸式的场景参与,打破他国叙事下的刻板印象,与其他传播媒介实现优势互补,开拓新的话语场域,促进了国际传播的多通路发展。   
  在出海的过程中,游戏中的文化努力也经历了由简单的符号拿来主义,走向深度文明交流的过程。对文化符号的化用是游戏产业进行在地化的常用策略,玩家借由游戏文化场域中从现实取材的虚拟风景、节日活动,沉浸式参与各种文明,在娱乐休闲中找到自我文明归属感,而且能够体验文明差异带来的火花碰撞。例如,在日本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游戏设计,取材于《源氏物语》,更能体现物哀思想下的日式美学。
  对不同文化纵深度的挖掘建构,不仅使得玩家看到了中国对于他国文化的尊重,其内嵌的中国精神的叙事也客观呈现了自身文化语境下的他国文化解读,展现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观。如在中国游戏制作中,以西欧为背景追求自由的价值观念,蕴含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润物无声的价值解读也正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故事的精神内核。用世界元素讲中国故事,不仅要坚持平等性、多样性、开放性的态度,对世界元素给予还原与尊重,同时要以包容性、对话性为基本原则,依托中华文明,表达中国态度。
  国家对这种以游戏为载体进行文化出海模式的支持,也是对游戏产品助力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认可。中国游戏作为世界范围内新的中国文化符号,用更具叙事深度的文化内核,在尊重世界各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真正深入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达到由形及意的文化叙事,实现文化共情,深化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用世界文化元素讲述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不仅避免了用中国元素讲中国故事可能带来的视觉上的文化冲击,同时也能与国际传播的文化共情转向相互呼应。以游戏故事情节为叙事背景,以人类共通情感为价值起点,构建开放交流的意义空间,有助于引起对话沟通与情感共振,倡导和而不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见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进程中,诉诸共通情感、促进文化共情、运用世界元素,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向。
  (林升栋、李丹瑶《用世界元素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5日)
  材料二:
  习近平: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当今世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之深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之高前所未有,软实力成为影响我国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因素。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阐释和叙事传播,既是我们全社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要求,更是我们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推动形成客观公正积极健康的全球舆论生态的必然选择。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央广网》2023年2月19日)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本就身处高语境文化范畴,对外部世界而言自带神秘光环,以致在国家交流过程中出现自说自话的现实情况。
  B.游戏代表着一种无关盈利的休闲活动,自然与目的性强的新闻、宣传片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斯蒂芬森对此给予肯定。
  C.在出海的过程中,中国游戏中的文化努力体现在对不同文化纵深度的挖掘建构,使玩家们看到中国对他国文化的尊重。  
  D.用世界文化元素讲述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避免了用中国元素讲中国故事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已得到了国家的支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展现中国美好的形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B.材料一以《原神》为例,是为了说明轻松愉悦的游戏语境能减少高低文化语境产生的文化折扣这一观点。
  C.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等论证方法,从多方面阐述“用世界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D.材料二用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形象”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打破西方话语霸权。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浙江卫视综艺栏目《奔跑吧,兄弟》购买韩国某综艺节目版权,仿照其节目形式,在中国制作播出,成为我国综艺节目中的现象级爆款。
  B.1963—2023年,我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医疗队员3万余人,培养了大批当地医疗护理人员,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C.迪士尼买下电视剧《人世间》的海外发行权。希望通过该剧超越时代、民族、文化的“爱的伦理”的展现,获得海外观众的共情与共鸣。
  D.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已经在全球19个国家开设25家鲁班工坊,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53家联合实验室建设。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讲好中国故事”,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中国文化对外传输为何效果不佳?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莫拉哨所•狼牙(节选)
  石钟山
  莫拉哨所在藏南的边境线上,海拔4678米,半个篮球场大小的院子,最高处山石缝隙中竖着一根旗杆,旗杆上是一面猎猎飘扬的国旗。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往山外,极目远处,路便若隐若现,消失在视线的尽头。山路连着一条公路,通往几十公里外的团部,团部在山的褶皱里。
  米小冬命运的改变,一切都因那场突然而至的大雪。那是六月初的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