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630字。
东联盟2023级高二学年上学期期中试题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传说的炎黄二帝至今,我们强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却很难以实物证明其存在:秦汉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虽说当时的先民并没有什么文明史论,但是到清末因西方文化的冲击,有人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一个系统归纳,当时的学者以及儒家读书人普遍认为炎黄二帝是确实存在的,无论是按照西元纪年法还是中国人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华文明从上古传承到清都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
“以书论史”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学术文化,最早存在于春秋时期,后被司马迁打破,他不仅仅是以书论史,更多的是奔赴实地考察,访问天下老者,记录了诸夏与诸夷狄之间流传的炎黄二帝时代争夺天下的故事。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更多的近代学者采用的依旧是以书论史的手段,从诸多帝王的纪年中进行加减,从而得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全球的历史研究者制定了新的标准,即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符合:一个条件为古文明的文字,另外一个条件为古代国家的都城。大家一致认为一个文明国度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然会出现这两样东西。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以书论史”的时代,故而夏朝与殷代都不被国际所承认。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选自《炎黄二帝与华夏文明的兴起》,有删改)
材料二:
殷墟早在清末就已出现,当时甲骨是被当作“龙骨”来售卖的,清朝史学家研究发现,龙骨也大多是传说中殷代文字的承载之物。上面的文字记录与司马迁史书上面的商王世系几乎完全契合。甲骨文证明了殷代的确是存在的,并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西方史学家口口声声说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被打破。中国人一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很难成功论证,是因为秦汉以后人们只承认夏商周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
B.实地论史与实物辅佐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渐呈式微,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
C.早在清末时期,就证明了殷代不但存在,而且比西周早数百年,打破了西方史学家关于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
D.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五千多年前中原地区不但不是文明洼地,反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代学者采用以书论史的方法证明中华文明史长达五千年,但是这一结论因没有古文明文字与古国都城佐证而不被国际史学界承认。
B.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雕刻充分证明了在4800年前古蜀国与夏朝之间曾有过的往来。
C.折腹鼎、背壶、双腹器这些文物在双槐树遗址中出土,证明了当时不同地域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史实。
D.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之所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是因为它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骨质蚕雕艺术品。
3.“以书论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学术文化,根据材料,下列各书籍中不能用作论史的一项是(3分)
A.《汉书》 B. 《墨子》 C.《资治通鉴》 D.《三国志》
4.“河洛古国”的文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三概括分析。(4分)
5.请结合三则材料梳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论证进程。(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凶犯
【俄】契诃夫
在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无比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他的脸上胡子拉碴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还光着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