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70字

《致大海》
作者  俄国  普希金
教者   甘肃榆中 白瑜厚(730100)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世界诗歌发展概貌、中外诗交流概况。
 2.了解普希金的简历与创作。
 3.领会作者所绘写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含蕴。
 二、能力培养目标
 诵读并体会《致大海》的精神实质。随作者华兹华斯一起感受一种逼人的质朴、自然美。
 三、德育渗透目标
 追求自由、美好、进步是人的天性,人生而为人,要奋发有为。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普希金的生活环境和俄罗斯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对完整全面地理解《致大海》尤为重要。难点就在这些方面,学生应把世界史的学习与语文中的诗歌理解、欣赏融汇贯通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同样具有着无穷的感召与感染力,同样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一些世界著名诗人如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们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世界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等四位外国诗人的诗作。《致大海》是诗人的一篇浪漫主义代表作,借自然景物寄托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篱笆那边》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耐人寻味的深意;《我愿意是急流》则写得情真意切,情趣盎然,洋溢着诗人强烈的情感。
 二、外国诗歌发展史概貌: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前40世纪至5世纪)古埃及,古巴比伦。
 第二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
 第三阶段:中世纪(5至15世纪),亦可称圣经诗歌时期。
 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4至16世纪),伟大诗人有英国的莎土比亚、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17至18世纪),有弥尔顿、伏尔泰等历史名人。
 第六阶段:浪漫主义(18至19世纪),诗歌群星璀璨,俊采风流。德国有歌德;英国有布莱克、彭斯,有湖畔派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及雪莱、拜伦、济慈三个少年天才;法国有雨果;俄国有普希金;美国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等。
 第七阶段: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派各种风格的诗层出不穷,东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近百年,流风所及,以至于今。
 三、作者与背景: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四、朗读或听录音,正音,体会这首诗的韵律并把握住全诗的感情基调和变化。
 五、提出问题,理解诗意: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 
 【明确】1.第一二节:“再见吧……你召唤的喧响。”
 【提示】这两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以及第二人称、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
 【明确】2.第三节至第七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使我留在你的身旁……”
 【提示】这五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因自身不自由而感到悲伤痛苦,想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
 【明确】3.第八节至第十三节:“有什么好吝惜呢……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提示】这六节写诗人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明确】4.第十四五节:“哦,再见吧…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提示】这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永久怀念大海。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