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1150字。
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孤独》采用内外视角相结合的模式,同时使用全知视角、摄像式外视角与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发挥了不同视角在小说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大大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一、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最显著的特点是叙述者既说又看,无所不知。《百年孤独》就是以这种视角模式讲述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的。从第一代阿尔卡蒂奥建立马孔多镇到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破译出羊皮卷的内容,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掌控着每一个细节,洞察着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架子上被遗忘多日的一个空瓶忽然重得挪不动,工作台上的一锅水未经加热便沸腾了半个小时,直到完全蒸发。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儿子看着这一切又恐惧又欢喜,他们无法解释,只是将其视作新材料要诞生的预兆……”
这段内容是对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奥雷里亚诺在实验室分离金属的描写。“空瓶忽然重得挪不动”“沸腾”“完全蒸发”没有通过任何人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而是叙述者自知。作为观察者,他处于一个制高点,俯瞰着这个家族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他都多于并先于人物所知。
“在这张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上,奥雷里亚诺身穿黑色天鹅绒正装,夹在阿玛兰妲和丽贝卡中间,那倦怠的模样和深邃的眼神与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时一般无二。但那时他尚未感觉到命运的预示……”
叙述者站在这个时间点上,看到了多年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境况。在叙述者这里,时间加快前进,但是历史发展的速度不变。若以小说中某一主要人物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时间和历史的行进速度只能统一,但恰恰因为“全知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无论他/她叙述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还是外部言行,他/她的观察位置一般处于故事之外”,所以,他/她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
《百年孤独》的全知叙述者以其无所不知的能力把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全盘托出,减免了人物视角下不必要的场面混杂感,使小说全篇蒙上了神秘色彩,并彰显了它恢宏的史诗气质,从而把读者的关注点聚焦在故事情节发展本身和历史现实之上。
二、摄像式外视角
《百年孤独》是一部家族史,叙述者站在这个家族的圈子外冷静看待着一百年内这个家族的变迁,就像摄影师一样,履行客观记录的职责,使用一定的技巧,创造出摄像机镜头下的画面。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参加香蕉公司工人罢工集会,上千人被机枪扫射的情景便使用了摄像式外视角。这里的“摄像师”是那个曾骑在何塞•阿尔卡蒂奥的脖子上并目睹一切的小孩。居高临下的小孩,向前方远处看是发声的中尉、少校和上尉,向下看是被扫射的失控的人群——幸存者们在混乱的场面中来回逃窜,形成一个向中心靠拢的巨大旋涡。他掉落后看到一个女人跪在空地上,继而这片空地被蜂拥而来的人群淹没。孩子鸟瞰这场战争,他的视角从上空落到地面,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扩大了有限场面的空间,形成了视觉上的巨大冲击。
“摄像式外视角具有较强的逼真性和客观性,并能引起很强的悬念。”《百年孤独》的故事画面在摄像机般的镜头前被生动地再现出来,读者跟着镜头观察到人物的行为,带来的结果之一是读者与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大,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得不去想象人物以及情节背后所隐藏的细节。这一视角模式下流动的画面及叙述者对事件在空间上观察角度的变化使故事的画面更为丰满,增强了其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心灵感受。
三、第一人称体验视角
小说的最后,可以发现,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梅尔基亚德斯写的“书”。因此,他就是小说的叙述者。通过梅尔基亚德斯的眼光,读者目睹到的是第一代人的成熟到第七代人出生的历程,直接看尽了这个家族的辉煌与衰落的历史。“她(阿玛兰妲)像只抓不住的小动物似的缩回手去,继续自己的活计”“她(丽贝卡)待在卧室里,摸黑透过半开的窗户盯着墓地的墙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他清楚故事中的外部世界与人物的内心世界。
B. 小说主要人物视角只能在时间和历史行进速度统一的前提下进行叙事,全知视角则不然。
C. 摄像式外视角的优点有客观记录、创造生动画面,缺点是导致读者与人物的情感距离增大。
D. 以梅尔基亚德斯的视角观察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这种受限的视角能影射拉丁美洲的封闭与落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百年孤独》没有采用如此丰富的叙述视角,读者的审美体验可能因此大大减弱。
B. 全知叙述者对故事无所不知,因此全知视角叙述会因视角不受任何限制而失去神秘感。
C. 小说通过孩子的眼睛来叙述被扫射的情景,可见摄像式外视角可以依托故事中的人物。
D. 全知叙述者与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叙述者均能展示人物内心,但后者更自然直接。
3. 下列最符合第一人称体验视角的一项是( )
A.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我”讲述自己与米考伯一家的相互鼓励与支持。
B. 《祝福》中的“我”讲述自己“所见所闻”的祥林嫂年轻时的悲惨经历。
C. 《老人与海》中,老人杀了鲨鱼后夸赞自己说:“我干得干净利落。”
D. 《孔乙己》中的“我”见证了孔乙己在酒馆内外的辛酸悲苦。
4. 摄像式外视角与全知视角 不同点有哪些?
5. 下面这段文字采用了全知视角和摄像式外视角,请任选一种,依据材料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
美人儿蕾梅黛丝升天的场景:她话音刚落,费尔南达就感到一阵明亮的微风吹过,床单从手里挣脱并在风中完全展开。阿玛兰妲感到从裙裾花边传来一阵神秘的震颤,不得不抓紧床单免得跌倒。就在这时,美人儿蕾梅黛丝开始离开地面。乌尔苏拉那时几近失明,却只有她能镇定自若地看出那阵不可阻挡的微风因何而来,便任凭床单随光芒而去,看着美人儿蕾梅黛丝挥手告别,身边鼓荡放光的床单和她一起冉冉上升,和她一起离开金龟子和大丽花的空间,和她一起穿过下午四点结束时的空间,和她一起永远消失在连飞得最高的回忆之鸟也无法企及的高邈空间。
【解析】
【导语】本文分析了《百年孤独》中不同叙述视角的运用及其效果。全知视角使叙述者如上帝般无所不知,掌控故事细节,增强小说的神秘感和史诗气质;摄像式外视角通过客观记录和生动画面,增大读者与人物的情感距离,增强视觉效果;第一人称体验视角通过梅尔基亚德斯的眼光,揭示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和拉丁美洲的封闭,增强历史沉重感。这些视角共同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缺点是导致读者与人物的情感距离增大”错误,根据第二部分最后一段“带来的结果之一是读者与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大,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得不去想象人物以及情节背后所隐藏的细节”等可知,文章未表明读者与人物的情感距离增大是缺点。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过留声
海川
我去市里接站。
风爷穿了一身簇新的中山装,脚上一双发亮的黑皮鞋。村支书二叔、四叔把我隆重介绍给风爷。我说:“风爷,这身行头真出彩,谁给置办的?”
四叔嘴快:“人家派出所呗,给他里里外外都换了新。”
原来,风爷在返回新疆他儿子秋生家的火车上被偷了。乘警把他的案子就近移交给河北一家铁路派出所。谁知他一到派出所就跟到了家一样,进门就抢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