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09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质检联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四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如何才能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这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19世纪后期,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中华文明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遭此境遇,于是西学东渐、变法图强,中国逐渐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一语境中,是否存在一种现代的中国性成为问题的聚焦点。
记得2016年冬天,我在日本访问一个月,住在东京。我问一位熟悉的日本教授:在东京有什么值得看的地方?他问:你想看什么?我说,我看了不少名胜古迹,也看了现代城市的风貌。我还是想看一些日本独特的现代文化地标。他回答说:日本的古代源自中国,日本的现代来自西方,很难找到日本现代文化地标。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见解,也许说得太绝对。但在一些非西方国家,寻找既是现代的,又保留自身文化特性的地标,的确有一点难。
在中国,中学与西学是分开的。中学指对中国古代的研究,而西学指对西方的研究。不仅在中国如此,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在一些西欧国家,研究古代中国学术的人被称为汉学家,而对现代中国的研究,则在很长的时间里,主要是新闻记者的工作,并不进入学术圈。比如,直到今天,西方人一提到中国美学,就理解为古代中国的美学,现代中国的美学,在他们心目中是不存在的。
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影响下才出现的。这就是产生很大影响的“冲击—反应”模式。这种模式认为,西方提供原动力,非西方文化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出现了现代化。在解释中国近代史时,依据这种模式,研究者将一些事件与相应的改革联系起来。这就从现象上描绘了一幅“冲击—反应”的图景。
“冲击—反应”模式影响很大,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一模式忽视了中国在面对西方冲击所做出反应的主体性。实际上,这存在着一种由“在中国”到“中国的”的发展过程。冲击所产生的反应,是具有主体性的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的过程,并不是中国性丧失的过程,恰恰相反,是新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性建立的过程。
当前,我们正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就需要吸收外来和古代的因素,在现代学科的划分、现代学术的整体性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自身主体性的要求。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尤其在一些人文学科中,这种主体性要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美学、文论上、哲学上都有从“在中国”到“中国的”的发展。其他各门人文学科也是如此。这种发展,指的是现代学科的引入与改造。现代中国学科是在吸收传统因素和外来因素的基础上,面向当代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过程。
这种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拿来”,经“实践”,再到“创新”的发展过程。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这一过程是行之有效的,是一个很好的操作模式。然而,如果我们从文化主体性角度看,这种模式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中华文化是一个有着自身主体性的生命体,有着内生的动力。这种内生的动力,才是其发生变化和发展的根源。从这种意义上讲,前述模式可以反过来看,即从“创新”,经“实践”,再到“拿来”。
“创新”应该是开端。文化的发展,本质都是发自内在的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据说这是商代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箴言。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时刻清洗自身,更新自身。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在“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下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前行。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外国和传统中“拿来”各种所需要的要素。
(摘编自高建平《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展开而逐渐生成的新的文学观念,其影响也正在发生,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主体性正在得到巩固。
首先,在近年来的文学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受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批判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然而,近年来中国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许多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术界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在这一语境或前提之下,就有人怀疑中国是否存在现代的中国性。
B.在西方学者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冲击一反应”理论模式认为西方文化影响了中国文化,这种理论模式忽视了中国文化自身的主体性。
C.近年来中国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仍存在批判与审视的态度,但已不同于以往。
D.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主体性得到巩固,得益于文艺理论研究的风气的改变,中国古典文论重新成为文艺理论研究的主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一些西欧国家,中学或汉学指的是对中国古代学术的研究,这些西欧国家漠视对现代中国学术的研究,甚至否认它的存在。
B.中国面对西方冲击时其主体性反应的过程存在一个由“在中国”到“中国的”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中国性自始至终没有消失。
C.近年来许多中国作家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具体体现在塑造人物、主题表达等方面。
D.生搬硬套国外的文艺理论思潮和观点来阐释中国文学现象,是造成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文化主体性被削弱的原因之一。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中国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蒋蓝、邵永义创作的《母仪若水润三苏——苏母传》深入发掘三苏故事,塑造了苏母这样一个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生动传达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家教家风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B.《传国工匠》等书籍,将历史民俗与新兴行业、青年娱乐结合,让外行了解内行,从当代观望古代,把抽象的传统文化知识变成具体生动的故事。
C.纪实文学《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着重描写“钢铁战士”麦贤得的生平,更突出他的妻子李玉枝这位“英雄背后的英雄”,将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所蕴含的平民化、社会化色彩灌注于故事性的表现之中。
D.余一鸣的《十竹斋密码》,让古人与今人直接对话,既逼真重现了历史上金陵十竹斋开创木版水印技艺的辉煌,又如实反映了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工艺专家学者发掘“饾版”“拱花”技艺及复刻《十竹斋笺谱》等的艰难历程。
4.材料一插入作者自己访问日本东京一事,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请结合材料简述如何进一步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真假遗嘱 [美国] 莫里斯•库珀
托尼尚有三年刑期未满。在他服刑两年来,还是头一遭有人来探监。
眼前,是个干瘪的老人。“我叫汉森,”老人瞟了托尼一眼,仿佛希望这名字能在托尼那儿唤起点什么,“你父亲和我在老家时是好朋友。我找了你父亲好久。可惜,找到时,已经太迟了。墓挺好,就是少块碑,我给立了一块。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你在这儿,我吃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