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790字。

  绝密★启用前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明”是历史阐释的一个概念、一种范式。一般认为,今天在西方被普遍认知的“文明”一词来自法语。法文版《百科全书》指出:“文明是一种被全新的自然及人文的哲学激发的结果。”经过学界不断地充实、反思,“文明”逐渐具有比较复杂的含义,成为一种“文化社会共同体”,包含语言、历史、宗教、习俗、体制和自我认同等丰富的标准。
  但是,“文明”一词几乎从出现伊始就同时走向另外一个方向,具有价值判断的含义。“文明”一词具有的“文雅”“礼貌”的初始含义仅仅适用于“自我”,除此之外,“他者”都是野蛮的、蒙昧的。可见,“文明”这个词汇天然具有等级性。美国全球史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明确指出,文明是“一种殖民意识形态,也就是,用文明概念来证明其优越性和统治其他民族的合法性”。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文明”意为人文彰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文明”的人文彰明之意一直被沿用,并未如西方一样,衍生出文明等级、“西方中心”和“白人至上”等含义。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希冀“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严复首先提出“求他人之所文明,以去吾之粗鄙”的主张,“文明”概念传入中国。之后,容闳等都表达了建设“新文明”、更新中华文明的心愿。这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文明”覌呈现出遵从“西方中心”的逻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新文明”观点,提出“新文化”主张。陈独秀提出“中国特有之文明”,李大钊畅想“青春之文明……未来之中华”。如何创造这样一个新文化?孙中山、梁启超等给出的答案是融合中西文明。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明确了“五个突出特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五个基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首要特性,统一性是连续性的前提,创新性和包容性从内部和外部保证了中华文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平性则铸就了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独特气质。其中,包容性和和平性突破了近代西方“文明”观念的狭隘性和等级性,为构建新型“文明”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刘健《“文明”概念的内涵流变及其当代阐释》)
  材料二:
  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同,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的品格和气度形成了自身的文明特质。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明之间,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将导致冲突和战争。
  中华文明的开放体系,是在与其他文明的长期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就进行了交流。在汉代,汉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文明”一词具有的“文雅”“礼貌”的初始含义具有排他性,它们只适用于“自我”,“他者”则被视为野蛮。
  B.中华文明连续性和统一性的特征决定了其自身不会衍生出等级性、自我中心等文明观念。
  C.中华文明并不故步自封,而是对周边的文明兼收并蓄,这异于亨廷顿坚持的文明观。
  D.郭守敬制作简仪和徐光启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这都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开放、汇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语境下的“文明”概念从产生之初就拥有的等级性,能深刻影响西方世界对待其他文明形式的态度。
  B.鸦片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能佐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C.中华文明与外域文明交流的形式、内容多样,既有官方层面的政策引导,又有民间的文化技艺等交流。
  D.在近代,通过积极引入、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内涵不断丰富,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世界,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绽放时代新韵。
  B.《天工开物》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辉煌成就。
  C.李白诗句“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描绘了当时国际贸易与内贸交错、中外饮食文化交融的状况。
  D.中华文明崇尚和平,“亲仁善邻”“化干戈为玉帛”等无不体现了古人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4.材料一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简要分析其在论述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现已成为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文化关系的中国良方。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看守在离桌子较远的窗台上坐着。对聂赫留朵夫来说,决定性的时刻来临了。玛丝洛娃坐在桌子的这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房间里光线明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这么近的距离看清楚她的脸,看见了眼角和嘴角上那细微的皱纹,看见了微微浮肿的眼睑。他心中对地产生了比以往更强烈的怜悯。
  他将胳膊肘支在桌子上,免得看守听见他的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