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817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语文试题
2023.11
(《选择性必修上》阶段性检测)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民间文艺逐渐与原有意识形态松绑。在开放的空气中,晚年的钟敬文重新接通了中断的学脉,开始反思和扬弃此前的遗产。与此同时,民俗学得到恢复,进一步推动学界从整体性的视野关注民间文艺,也让越来越多的学者重新审视过往。钟敬文认识到包括“人民口头创作”在内的海外理论既有其历史价值,也需要学界对其不足有所反省与超越。
②晚年的钟敬文延续了他在文化史研究上的理论优势,撰写了《刘三姐传说试论》《中日民间故事比较泛说》《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等文,从文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种角度对民间文艺进行探讨,揭示了它们产生、流传的状况和作品的文化、社会价值。同时,他把工作侧重从研究转向学科规划与人才培养。他在北师大积极推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创建了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主编了一系列重要的教材。1981年,钟敬文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之一,此后他指导和培养了大批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高层次学术人才。
③晚年的钟敬文对民俗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的思考,试图构建一门扎根中国文化传统、具备民族文化的整体视野的学科。基于他贯通雅俗、融汇中西的知识结构,以及参与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大讨论的经验,他将视野放得更广,提出要将“民俗学”扩展为“民俗文化学”,为此撰写了《民俗文化学发凡》等著述。他认为要在中华文化的整体视野中看待民间文化,提出了将中国文化分为上层的贵族文化、中层的市民文化、底层的民间文化的“三条干流论”,这一理论将民间文化视为中国文化的根基,俗文化则是精英与民间文化之间的桥梁,有力纠正了“五四”以来将官方与民间视为二元对立的激进观点。他提倡要将民俗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民族文化的整体视野中开展“民俗文化学”的研究。他在北师大成立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也体现了从大文化观和生活文化的视角展开研究的新思考。同时,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认为民俗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民俗学要改变“向后看”的传统,主动投身当下文化建设,学者需要朝向当下的社会干预意识,积极发展应用民俗学,介入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建设等问题中。因此,他积极参与到了如何以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讨论中,就移风易俗等议题建言献策。
④在民俗学的理论建设上,晚年的钟敬文是充满焦虑的。他焦虑于中国学人如何在海外理论的冲击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他多次提出中国民俗学要摆脱“画描红格子”的阶段,不要做海外理论的“派出所”。正是基于这样的焦虑,他于1998年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设想,提出“中国的民俗学研究要从本民族文化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符合民族民俗文化特点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建设”。为此,他不顾高龄,在《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等多篇论文中为民俗学描绘了一幅宏观的学术蓝图,在当时的民俗学学界,能够指出这种必要且有能力与声望倡导体系建构的只有这位执学术之牛耳的总设计师。
⑤2002年1月10日,钟敬文带着对民俗学的不舍情感辞世,“中国民俗学派”也成为了他未竟的事业。建立“中国民俗学派”这一构想,体现了钟敬文在新时代的文化自觉和理论焦虑,它无比真诚,体现了一个世纪老人对学科的殷切希望,但如所有具有开拓性的学科设想一样,又不乏思考短板。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学派的形成往往是理论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构想更多地是基于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缺乏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利于理论建设的深化和精致化。
⑥但另一方面,这一号召以强烈的理论自觉,激励着后来者。进入21世纪后,民俗学者从不同的学术理念展开研究,分门别派已成大势所趋。全球化的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材料一,改革开放后,民俗学的恢复推动学界从整体性的视野关注民间文艺,以此为背景,钟敬文提出“三条干流论”。
B. 根据材料一,钟敬文参与以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讨论并就移风易俗等议题建言献策,是其“朝向当下”的社会干预意识的体现。
C. 材料一中钟敬文提出“中国的民俗学研究要从本民族文化的具体情况出发”,“具体情况”包括材料二中的“多民族的复杂性和发展历史的悠久性”。
D. 相比于材料二中钟敬文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材料一中其提出的“民俗文化学”,体现出他更加宽广的视野。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中国民俗学派”的构想,更多的是基于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而提出的,所以很难成功。
B. 材料一中晚年的钟敬文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具体来说包括建设“中国民俗学派”的设想。
C. 材料一中“家乡民俗学”这一概念,是钟敬文从“风俗”“采风”礼俗等概念中提炼出的核心概念。
D. 材料二中,因为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无法形成日韩式的一国民俗学,所以须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俗学。
3. 材料一第四段中使用“画描红格子”“派出所”,各指什么?请简析其作用。
4. 结合材料一,概述钟敬文晚年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贡献。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以钟敬文为核心,分析了他对民俗学理论建设的重大贡献及其思想发展历程。文章一侧重于钟敬文在全国范围推动民俗学理论形成及学术群体培养,强调其提出“三条干流论”与“民俗文化学”的创新构想。文章二则重点分析了他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结合中国多民族国情,展现出他对民俗学的独特视角及实践意义。两篇文章共同凸显钟敬文在民俗学中国化进程中的先驱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以此为背景”错。这里的“此”指的是“改革开放后,民俗学的恢复推动学界从整体性的视野关注民间文艺”,而材料一“晚年的钟敬文对民俗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的思考,试图构建一门扎根中国文化传统、具备民族文化的整体视野的学科”“提出了将中国文化分为上层的贵族文化、中层的市民文化、底层的民间文化的‘三条干流论’”钟敬文提出“三条干流论”是在其晚年,“以此为背景”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千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