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15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A)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提前超额完成了‘七五’攻关任务,育成了大粒型、多抗、高产新品种……”
  1990年,全国小麦育种科技攻关“七五”总结交流会前夕,李晴祺伏案疾书,写下这份手稿。字字句句,皆深思熟虑,反复斟酌。
  这一刻,他的内心庄重澎湃,万千感慨汇聚笔端。
  8页纸,2000余字,到底记录了什么?
  乍一看,这是一份利用功勋种质“矮孟牛”培育新品种的成果总结。细探究,背后铺陈的却是一位长者20余载潜心研思,让更多人吃得起饭、吃得饱饭的不懈奋斗。
  1969年,在山东农学院(后为山东农业大学)任教的李晴祺临危受命,挑起小麦育种研究的担子。
  彼时的中国,受土壤质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小麦平均亩产仅100公斤左右。
  退无可退,唯有迎难而上,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事不宜迟!
  常年扎根田间地头的李晴祺很快选定了方向——培育小麦新品种!针对当时小麦品种存在的抗性低、易倒伏、增产潜力低等突出问题,将高产、多抗、矮秆作为主要目标,从创造新种质入手,高起点攻关!
  在李晴祺看来,我国自主创造的小麦种质资源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是制约育种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种质是育种的材料,要提高育种水平,必须重视种质创新。
  种质资源从哪来?
  开门搞育种!
  当年9月,在西北农学院,赵洪璋院士向前来交流的李晴祺一行热情介绍了一种原产于德国的名为牛朱特的材料。
  “牛朱特这个材料个子高、穗子大、很抗病,但是极晚熟,别的小麦成熟了它才刚抽穗。它有突出的优点,也有严重的缺点,你要想办法好好利用它。”赵洪璋叮嘱道。
  驯服这头“牛”可不容易。育种是基础工作,耗时长、见效慢。每一个新品种的培育,都要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
  李晴祺从没想过退缩。他常说,在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上应“不拘一格,广开材路”,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才能有大成果。
  从0到1哪有坦途——育种温室没有暖气,在温室里生炉子!炉子半夜需要加炭,那就住到温室里!“五一”搞杂交,“十一”搞播种,春节寒假继续搞温室加代……
  尽管这样,利用牛朱特与早熟品种孟县201的组配,还是接连经历了多次失败。
  但,没有人放弃。
  科研路上最考验人的,不只是实验中的重重难关,还有无数次失败后的落寞;科学家的伟大之处,也不只在成果的斐然卓著,更在面对挫折与未知时的不屈与不懈,在灰烬中寻找突破的智慧与勇气。
  1972年春季,一个在仅有的成熟麦穗中获取的4粒牛朱特和孟县201杂交种,打开了牛朱特利用的大门。
  1973年春季,以矮丰3号为母本,以孟县201与牛朱特杂交的第一代种子为父本进行三交,攻克了新种质杂交难关。三个亲本名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为“矮孟牛”。
  1981年,“矮孟牛”的三大种质型及其代表系得到确定。
  矮秆、多抗、高产的小麦新种质终于诞生了!选育新品种迅速提上日程。
  李晴祺干劲十足:一定要快一点!快一点,才能多出品种、出好品种!快一点,才能为百姓、为国家赢得主动!他创新提出“四边工作法”,边试验、边繁育、边示范、边推广。选育鲁麦1号的同时,其他品种的选育也在同步进行。
  他四处探索多种加代育种办法,最后选址在青海,一年收获两季。从泰安到青海,得坐两天两夜的火车,卧铺票不好买,李晴祺揣上几张旧报纸便上了车,困极了就铺在过道地板上睡一会儿。
  在5月育种的黄金季节,他半个月就考察完山东全省各基点,有时一天辗转几个县市。一次在邹平遇上七八级西北大风,雨水夹杂冰雹,周围人担心他衣衫单薄,年龄又大,便劝他住下,明日再说。他摇摇头拒绝:“学校还有很多材料要看,耽误不得!这点风雨算不了什么。”考察结束时,衣衫已全湿透。未及休整,他又匆匆赶往下一站。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世纪60年代我国小麦平均亩产低,与土壤质量和自然灾害有关,也与当时小麦品种有关。
  B.从赵洪璋院士向李晴祺的介绍看,原产德国的牛朱特穗大、能抗病是其优点,极晚熟是其缺点。
  C.牛朱特与孟县201杂交试验失败多,而矮丰3号与前两者杂交的第一代种子三交却一举成功。
  D.李晴祺培育成功矮秆、多抗、高产的小麦新种质所用的时间,与一般新品种的培育用时相仿。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用李晴祺撰写全国小麦育种科技攻关“七五”总结交流会文稿的场景开篇,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通讯报道的生动性。
  B.本文主体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报道了李晴祺寻找种质资源、培育成功小麦新种质、选育小麦新品种的研究过程,但整体上采用倒叙手法。
  C.文中李晴祺在邹平考察时的情景与《喜看稻菽千重浪》中作者跟在袁隆平身后走下稻田时的“错觉”,都是从作者亲历者的视角来报道的。
  D.本文在报道李晴祺驯服“牛朱特”培育小麦新品种这一核心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渗透着作者的直接思想情感表达与对一些事的评价议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8页纸,2000余字,到底记录了什么?”,由此可见,李晴祺的研究成果总结报告专业性强,语言简练,以致让作者产生疑惑。
  B.本文作者认为,科学家的伟大不在于有多么丰硕的科研成果,而在于面对科研困境时的不屈与不懈,在于寻找突破的智慧与勇气。
  C.“李晴祺终于可以放下心了”,说明在此之前李晴祺对他培育的鲁麦1号等大面积推广的小麦新品种所能产生的效益一直不放心。
  D.李晴祺的研究最终实现了当初“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的目标,为中国小麦年产量连续35年位居世界第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4.本文与下文都记述了赵洪璋向李晴祺引介“牛朱特”一事,作者表达意图却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李晴祺至今感激赵洪璋对他学术成长发展道路上提供的无私帮助。1969年,李晴祺专程到西农,从赵洪璋那里得到了“矮丰3号”“孟县201”“牛朱特”等育种材料。赵洪璋特意嘱咐说:“‘牛朱特’个子高、穗子大、很抗病,但是极晚熟,要想办法好好利用它。”经过十年攻关,李晴祺团队成功创造了“矮孟牛”新种质,并用它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
  (李晓春温才妃《赵洪璋:麦济苍生》,2019年《中国科学报》)
  5.如果依据本文报道写一篇新闻评论,你会基于文中呈现的哪些事实,提出一个什么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鹳
  陶沙岸
  ①三爹跟白鹳说,我们是两只老鸟。白鹳照例慢条斯理走几步,在地上啄两下,点头回应。
  三爹给白鹳起了名字,叫小牛。小牛七年前来到这里,再没有离开,由候鸟变为了留鸟。起先,小牛的一只翅膀被布设在洞庭湖里捕鱼的迷魂阵缠住,坚韧而锋利的尼龙绳线勒进翎翅,它的半个翅膀耷拉下来,再无法远距离飞行。三爹在湖边拢住它,它是抗争过的,拖着半只翅膀在湖滩上奔跑了好远,才被三爹追上。三年前,小牛又能飞了,可它还是留了下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