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260字。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4级高一上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2024.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时间无形,孔子以有形的流水晓喻时间的飞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汉字中表示时间的字,也是以可视的形象转喻无形的时间,体现了先民时空相依的生活体验。
  今人用时钟观察时间,古人也有“时钟”:以天空为钟面,以日月为指针,月往日来,是空间的位移,也是时间的流动,无形的时间,留下有形的轨迹。《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先民造字,通过太阳的方位、月相的盈亏,转喻循环往复的时间。
  一天之内的时间字,我们可以看到日月交错的印记。按人的作息顺序,较早出场的是“夙”字,本义是“早”,甲骨文作(见图1),上边是月亮,下边是张开的双手,以残月未尽就开始劳作表示时间早。“朝”字,本义是“早晨”,甲骨文作(见图2),从“日”从“月”从“木”,月亮未退,太阳隐于草木间,是日月交替的时段,此时阳气初盛。接下来是“旦”字,(见图3),太阳出于地平线之时,是一天的开端。由“旦”开始,太阳开启了它的天际巡行。“早”,(见图4),从“日”从“甲”。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说,“甲”像人的头,“日”在“甲”上,指太阳升到一人高的时候。“晌”是正午,此时阳光最盛。当太阳升到最高点时,也就开始了它的倾斜下沉。晚饭后,天色渐暗,步入日暮黄昏。“莫”,甲骨文作(见图5),日在草木间,此时太阳落山。后来,“莫”被借去记录其他词,就又加了义符“日”,造出“暮”字表示“日暮”义。“昏”是黄昏,日落之后、天黑之前的时段。“晚”是傍晚,表示天将要黑。至此,汉字中的义符“日”落幕,“月”再次登场。月亮初升的时间是“夕”.甲骨文作(见图6),像月亮之形。当月色笼罩大地,就进入了深沉静谧的夜。“夜”,本义是黑夜,金文作(见图7),从“夕”,“亦”声。
  一月之内的时间字,主要取象于“月”。“朔”是初一,月亮复苏;“朏”是初三,新月生辉;“望”是月圆之日,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月盈则亏,“望日”之后,月光渐次暗淡。到了最后一天,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光线昏暗,这一天叫“晦”.从“日”.“每”声,“晦”是每月至暗的一天。
  一日之内,日升日落;一月之内,月圆月缺;日月交替,周而复始。人们以日月的空间、变化为参照,创造了一系列表示时间的字。
  一年之内的时间字,主要是“春”“夏”“秋”“冬”四季。人们能将连续的时间划分出时节,来源于物候的变化和农时的节奏,因此,与时节有关的字取象于物候和农事。
  “春”字,从“日”从“蝉”从“屯”。“屯”字像草芽刚冒出地表,同时也提示“春”的声音,整个字形取象于春日草木萌生这一典型物候。“夏”字,“日”在“人”头顶,取象于夏天阳光直射的图景,给人夏日炎炎之感。“秋”是谷物成熟的季节,从“禾”从“火”会意。“禾”,庄稼成熟、谷穗下垂之形。秋天农作物收获之后,先民用火烧荒以备播种,“秋”字的构形就是对这种民俗的反映。春种秋收是一个农事周期,所以汉语中常用“春秋”指代一整年,或者指人的年岁。“冬”字外边是“终”,里边是“日”。外边的形体像打结的绳索,表示终结。整字构意为冬季是一年之中最终的时节。
  时空一体,是人类的普遍观念,中国人对时空一体有很多自己的认识。《墨子》有言:“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这里的“远”“近”“修”是空间,“先”“后”“久”是时间,空间远近的产生与时间长短的持续是共生关系,时空是一体的,空间和时间只是对物体位移在两个维度上的表达。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时空一体观的,当属“四时”配“四方”,即:春为东方,夏为南方,秋为西方,冬为北方。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四时风向的方位变化密切相关,这是农耕社会时间经验和空间经验叠加的结果。在词义发展中,也有大量时空关联,如“空”“间”“交”“际”“上”“下”等词,本义都与空间相关,都引申表示时间义。
  时间无形,所有时间字,都取象于有形的空间。时间的有形化,换言之,就是时间的空间化,是对时空一体观念的反映。上述时间字,取象于太阳、月亮、农事、物候,都是通过有形的空间实体,表达与之关联的时间节点。其中,有些会意字通过物象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来表达时间运行轨迹,例如前面提到的朝、旦、早、莫等古文字形体,就是对时间空间化的具象化表现,是对时间乃空间位移的中国式表达。
  (节选自齐元涛《汉字中的时空观念》)
  材料二:
  时空,在中国古代是用“宇宙”一词来表述的。“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换言之,宇指东、西、南、北、上、下、左、右方面延伸的空间;宙则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在古人看来,时间与空间是浑然一体的,共同构成“宇宙”这一概念。这种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通过日月在天空的运行轨迹来观察时间,这在《周易》中有相关记载。体现在造字上就是通过日月的变化来转喻时间。
  B.物候变化,农时有节,人们据此将一年之内的连续时间划分为四季,“春”“夏”“秋”“冬”在字形上也体现出这一特点。
  C.空间和时间只是对物体位移在两个维度上的表达,因此,所有时间字都取象于有形的空间,所有空间字都表达一定的时间。
  D.古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浑然一体的,共同构成“宇宙”这一概念。中国古代文人对时空的关注,体现了深沉的文化内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字,从“禾”从“火”,会意而成,取象于物候和农事,从它的构形中也可以看出先民收获后用火烧荒以备播种的生产习俗。
  B.先民将时间经验与空间经验叠加,根据四时风向的方位变化,将“四时”与“四方”相配,最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时空一体观。
  C.取象于太阳、月亮、农事、物候的时间字,都通过空间实体来表达时间节点,用独具中国特色的方式表达了时间是空间位移的观念。
  D.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孔子《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名言,表明时间和空间一体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早已存在。
  3.下列选项,在造字上体现了古人时空一体观念的一项是(   )(3分)
  A.昃,从“日”从“仄”,意为日照人影侧斜,时间上指正午过后。
  B.明,从“日”从“夕(月)”,表示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的意思。
  C.先,从“止”从“人”,人举足则前进,引申为时间的次序在先。
  D.午,象形字,舂米的木杵,后用作计时,相当于十一点至十三点。
  4.材料一第三段大量使用甲骨文、金文字形,有什么作用?(4分)
  5.请结合文本,从时空一体的角度赏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被退回的勋章  陈坚
  刘援朝紧盯着央视荧屏,被直播节目里一次紧过一次的雷鸣掌声所催引,泪水也跟着一次次夺眶而出,脸颊两行被液体侵蚀过的痕迹,延续到脚下的瓷砖,绘出两圈金银般透亮的湿润。刘援朝怀抱父亲的遗像和共和国勋章,拿着遥控器,回放,回放,一遍遍回放着《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实况。
  1950年秋。刘援朝的父亲刘宝泉随军南下,一道命令叫停了这支剿匪部队,部队成建制回撤。刘宝泉迷惑地跟随着一路急行军,乘汽车,登火车。武汉过去了,郑州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