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03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
  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的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
  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
  成的。
  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之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生活分不开的。
  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
  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
  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
  联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
  “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们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
  深度与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地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
  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三个字连在一起,也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
  普遍的感受吗?
  至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
  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
  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虽决定于它的生活,也渊源于它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为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的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
  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
  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
  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语,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有删减)
  材料二:
  所谓诗的语言,可以从两方面看:从内容上看,有些散文的语句充满了诗意,可以说是诗的语
  言;从形式上看,有些诗句就只能是诗句,如果放到散文中去,不但不调和,而且不成为句子。这里
  讲的诗的语言,是指后者说的。叶圣陶先生给我的另一封信里说:“诗之句型,大别为二。一为平常
  的句型,与散文及口头语言大致不异。一为特殊句型,散文决不能如是写,口头亦绝无此说法,可
  谓纯出于人工。我以为凡特殊句型,必对仗而后成立,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也。若云
  ‘名岂文章著,老衰官合休’,则上一语为不易理解,作者决不肯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法上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的可以省略等发展,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
  B.生活中丰富的感受和联想能促进词汇的诗化,但词汇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
  C.从内容上看,诗的语言与散文没有不同;从形式上看,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不成句子。
  D.叶圣陶认为诗歌的特殊句型一定是对句,即使是特殊句型也能达其意,让读者会其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诗品》中的评论是为了说明诗歌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最平常的真理,诗坛的繁荣
  也离不开这一真理。
  B.“关”“山”“月”三个字连在一起能产生形象的联想,是因为诗歌的语言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
  丰富感受。
  C.诗句要求精炼形象,作者可创作特殊句型,而散文的词句最忌生造。虽要求不同,但散文中也
  能有诗化的语言。
  D.诗人的不断创造、生活感受的积累都在不断丰富、充实着诗歌的词汇,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
  鲜活广阔的天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两则材料都在探讨诗歌的语言,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二中说:“诗的语言虽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散文里,但是诗中的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
  美,往往为散文所吸收,所借鉴。”请据此对以下语句作简要分析。(6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恰同学少年(节选)
  黄 晖
  蔡和森站在后面干着急,想挤挤不进去,踮起脚来也看不全公示栏上的内容,正没办法,看到前
  面站了个特别高的大个子,便拍了拍那人说:“这位老兄,老兄!”
  身穿半旧长衫的大个子回过头来问:“什么事?”“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考题是什么?”
  大个子看了看蔡和森,说:“‘论小学教育’,以此为内容,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哎,你也是来报名的?”
  蔡和森点点头,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脑袋,叹息道:“没想到会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