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22390字。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苏轼的个人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校初二年级组织同学们到首都博物馆参观“苏轼主题书画特展”。请阅读下面一位同学写的参观感受,完成题目。
  同学们步入博物馆,开启了“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文化之旅。在这场旅行中,有的同学模仿《西园惟集图》里文人雅士的姿态,①;有的同学则聚精会神,细细品味苏轼所书的拓本,似乎在聆听来自千年前的谆谆教诲【甲】;有的同学仿佛回到了古代,用手指在空中摹写那些遒劲有力、②的字迹;还有的同学则以抑扬顿cuò【乙】的语调,轻声背诵《前赤壁赋》,神情中透露出对苏轼文学成就的无限敬仰。在这次参观中,我对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情有独钟,它不仅展示了苏轼卓越的艺术才能,更让人感受到他不屈不挠的精神。苏轼一生笔耕不chuò【丙】,即使在逆境中也从未放弃过对文学和艺术的追求。一天下来,大家虽然③,但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能有这样的机会感受艺术的美好,每个人都兴味盎然,并对下一次的文化探索之旅翘【丁】首以盼。
  1.请在【甲】【乙】【丙】【丁】处填入恰当的汉字和拼音。
  【甲】    【乙】    【丙】    【丁】
  2.在①②③处填入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妙惟肖    入木三分    筋疲力尽
  B.栩栩如生    入木三分    殚精竭虑
  C.惟妙惟肖    摧枯拉朽    筋疲力尽
  D.栩栩如生    摧枯拉朽    殚精竭虑
  3.第一组同学在书法展厅看到一段介绍文字,其中【甲】【乙】两处标点不够清晰,请帮助展厅工作人员补全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苏轼曾经在书房写过一副对联:发奋识遍人间字,立志读尽天下书。从先秦百家、汉代大赋,再到唐代诗歌,他无一不通【甲】无一不精。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之法”。通过分解阅读目标,集中精力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书籍内容。他诸子百家无所不窥,儒释道三家经典驾轻就熟。儒家给了他家国天下的使命,道家给了他潇洒豁达的心态,佛家给了他看淡一切的心胸。苏轼一生著述甚丰,其诗歌以题材多样、情感真挚、思想深邃而著称,艺术成就斐然。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乙】可见对苏轼评价之高。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4.第二组同学在参观博物馆时,拍了四幅书写苏轼诗文的书法作品的照片,准备回班分享,以下是他们整理资料时撰写的解说词,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图一是隶书,一波三折,典雅庄重,符合苏轼和志趣相投之人寻访郊游的高雅情趣。
  B.图二是行书,笔试连绵,行云流水,正契合词人春风得意、孤高自许的心境。
  C.图三是楷书,横平竖直,端正大气,与本诗观景悟理的冷静客观相符。
  D.图四是草书,跌宕落笔,酣畅淋漓,恰似诗中所写风雨的变幻莫测。
  5.第三组同学在查找与苏轼有关的名胜古迹时,看到了一段有关“黄楼”的介绍,其中有多处语句不够通顺,请你一起帮助判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黄楼公园是徐州苏轼文化的重要景点,也是喜好寻幽探古的打卡地。熙宁十年(1077),苏轼由密州(山东诸城)调任徐州知州。到达不久,黄河决口于城下,苏轼日夜巡守,率军民挡水。②水退后,为避免徐州不再遭水害,苏轼奏请朝廷拨款在徐州筑堤固岸并建黄楼。苏轼任职徐州的时候40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