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25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
以历史为镜,周王朝一开始就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天命靡常。”(《诗经•文王之什•文王》)天命是会被别人革掉的。天命怎么变化呢?根据什么变化呢?《尚书》里记载了周人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周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尚书•召诰》),即努力地、迅速地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特征,即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古人认为,上天是根据民意来做事情的,《尚书》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等等。
春秋时期齐桓公和管仲曾有一段对话:
齐桓公问于管仲曰:“王者何贵?”
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非苍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为天。”(《韩诗外传》卷四)
中国文化里的“天”不是简单地指天空,也不是指造物主。天的含义很丰富,是天道的天,天也代表民意。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受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不是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是以“德”为本,而不是靠外在的“天命”,人不能成为“天命”(神)的奴隶。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非常强调修身。《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是形容这个德是光明正大的。每个人都有明德,我们要把它发扬出来。这几句是《大学》的“三纲领”。《大学》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关键,因此才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提法。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书中记载了一句谚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控制物,而小人就会被物所控制。《管子》中有一篇文章叫《心术》,这篇文章讲得很清楚,“心”在人体中处于君的地位、五官处于臣的地位,“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要受心的统治和管理,五官与外界接触之后是去管理外物的。眼睛看到美色、鼻子闻到香味,嘴巴尝到滋味,都得去管理物,不能反过来让这些物管住感官,不能让感官管住心,一颠倒就变成小人了。能够用心管住五官,用五官管住外物,这就是君子。因此,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就不应该被物管住,不能被物欲腐蚀,否则就会丧失做人的底线。
我曾对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色做过一个简单的描述,即“防拜物教”。
(楼宇烈《以人为本——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删改)
材料二: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除了艺术之外,还有中医,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国外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比国内的要多,其中很多人是从国内出去的,也有外国当地的。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除了中药没有被完全认同外,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心理治疗都被普遍接受,而且越来越被看好。有一个自然医学派,其理论都出自中医,它七条总的原则跟中医是一样的,比如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1.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B.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德”为本,而不是靠外在的“天命”,人不能成为“天命”(神)的奴隶。
C.中医文化里面也不要宣传怎样治病,而是要让人不得病,因为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养生文化。
D.不要因为有劣根性,就放弃努力,而是要更加努力地去克服它,因为我们有良好的价值观,优秀的品德。
2.下列选项对材料分析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
A.周人根据前人历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尚书•召诰》)。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特征,即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B.材料一先提出“以人为本”,从天的统治的典籍和典故引出“以人为本”的核心——“德行”,进而引出正反两个观点,加强修养和不被物欲诱惑。
C.只有不被物欲腐蚀,才会保持做人的底线,从而成为一个有独立自主的人。
D.如果把弱势群体的“阿Q精神”的途径都堵死了,那很多人就无路可走了。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死就是证明。
3.下列说法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防拜物教”就是说预防崇拜物质,不要被物质左右,是“以人为本”的做人的外在表现和原则。
B.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了中医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不仅治疗疾病,更注重文化思想心理的治疗。
C.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因此提升自身道德,便可治理好国家。
D.对“阿Q精神”的理解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应该一概否定,不妨将“拿来主义”为己所用。
4.材料三中作者对阿Q精神的理解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有何异同?
5.以上三则材料都是围绕文化展开的,请简要分析三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