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810字。

  2024年秋季高一期中联考
  语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
  ②古来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第一种是古代学者的意见,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这本书认为“子”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
  ③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
  ④“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
  ⑤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了国家大义,而且他又是卫国公卿。后来,这就成为惯例。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
  ⑥孔丘虽是商汤苗裔微子之后,但早已家道中落。其父叔梁也只是鲁国的一个乡邑大夫,而孔丘又是他父亲的小妾所生的幼子,无权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官职,所以孔丘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按照春秋礼制,他是不够资格被尊称为“子”的。但在鲁定公十年,情况发生了改变。这年,孔子居然以庶姓身份,直接担任了鲁“相”,是公卿上大夫。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
  ⑦孔丘被尊称为孔子,首先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孔子帐下弟子,颜回、闵子骞、原宪三位,都坚决不肯做官,所以他们都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但《论语》中有尊称闵子骞为“闵子”的语录(《先进篇》),根据春秋礼制和闵子骞根本没有做官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推知,那个“闵子”应为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孔子部分设帐弟子,后来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按照春秋礼制,都应该被尊称为“某子”,但是包括《论语》在内的传世文献,都直接称他们的表字,没有尊称他们为“某子”,只有曾参一直被尊称为“曾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子夏、子张、子贡等人,虽然无比崇拜孔子,但是迫于现实压力,最后客观上都背弃了老师和孔学,转而去做了法家、兵家、纵横家的“开山祖师”,只有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继续传经。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
  ⑧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也是华夏本位思想的反映,显示了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当时华夏之国如东夏的鲁国、齐国、卫国等,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与楚国抗衡,但上述自视为大国其实只是中等国家的公卿却可以称为“某子”,而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再如南方吴国与周王国是兄弟之国,但是因为吴国久居南蛮之地,华夏诸国一直视之为蛮夷戎狄,所以吴国也是子爵之国。
  ⑨孔丘被尊称为孔子,还是华夏大国实力地位的反映。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
  ⑩孔子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开始设帐授徒,没有官职,弟子只能尊称他为“先生”。鲁定公十年担任鲁国公卿后,弟子则尊称他为“孔子”“夫子”“君子”“子”,其间相距大约二十年。可是我们今天读孔子的传世语录,任何一章都尊称孔丘为“孔子”“夫子”“君子”“子”,难道孔子设帐的前二十年中就没有留下任何语录吗? 古今整理文献有个通例,就是用人家最后的、最高的职务或者死后的谥号来称呼他。那么后人整理孔子语录时,应该是把起初尊称孔子为“先生”的语录,统统改为尊称“子”“孔子”“夫子”或“君子”了。
  ⑪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是最早设帐授徒的思想家、政治家,诸子百家都比孔子晚。孔子去世,墨子才生。老子虽然比孔子年长,但是《老子》一书并非老子一人所作,而是战国末期思想家的作品,可能是假托老子而为名,旨在方便传世而已。孔子的语录,恐怕是继《诗》《书》《礼》《易》《乐》《春秋》之后,最早又十分重要的文献,所以战国诸子无论是否赞成孔子,没有不读孔子语录的,战国时代孔子语录,特别是《论语》就已经经典化。由于孔子弟子经常简称孔子为“子”,孔子设帐弟子、墨子、孟子、庄子等等,就都不可以单独称“子”,而只能尊称“某子”。
  ⑫孔子之子孔鲤、孙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因为孔子的缘故,他们不仅不能被尊称为“子”,称为“孔子”更不行,所以传世文献大多称其表字伯鱼、子思,以略表敬意。
  (摘自吴天明《孔丘为什么被尊为孔子》,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周时期,可称为“公”或“侯”的必定是华夏大国的诸侯,如称鲁国君主为“鲁公”、晋国君主为“晋侯”;而“子”则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
  B.春秋时期,卫国辖地大致为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是当时兼容并蓄、疆域辽阔的强国之一,因此在《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公卿石碏被称为“石子”。
  C.闵子骞和曾参都是孔子的弟子,都不曾出仕为官,但在《论语》中他们分别被称为“闵子”和“曾子”,表现了儒家后世弟子对他们继承孔子衣钵行为的肯定及尊重。
  D.孔丘因担任鲁国公卿被尊称为“孔子”,而杞国国君贵为一国之君,却被贬称为“木子”,这反映了这两个国家在国力上的差异。
  2.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论证逻辑严密。作者首先提出问题,⑦~⑨段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⑪~⑫段补充论述只有孔子单独称“子”,而其他诸子只能尊称“某子”的原因。
  B.本文论证时先破后立,破立结合。作者先批驳了错误的主流观点,引例精准,驳斥有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主张鲜明,对比明显。
  C.本文史料翔实,考证严谨。如运用石碏之例论证“‘子’的称谓有了变化”的错误;运用“三桓”被尊称为“子”的事例来论证“道德学问说”的正确。
  D.本文语言准确,论证严密。如第②段首句中的“大概”一词,体现了用语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最后一段中“因为”“不仅……更”等关联词语,使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3.小明在抄写《春秋》原文时,不小心抄错了一个诸侯国国君的称谓,请根据文章观点,找出加点称谓有误的一项(3分)(   )
  A.【隐公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于中丘。
  B.【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C.【庄公十六年】冬十有二月,会宋公、陈侯、卫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D.【僖公二十一年】秋,楚公、陈侯、蔡侯、许男、曹伯会于盂。
  4.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提到了颜回,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5.请根据下面的条目,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邹衍被称为“邹子”的原因。(4分)
  ①《风俗通义•穷通》:“(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
  ②《左传•庄公十年》:“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火锅子
  铁凝
  他和她站在窗前看雪,手拉着手。雪已经下了一个早晨,院子里那棵小石榴树好像穿起了白毛衣;看上去挺暖和的。
  这棵小石榴树也就一人多高。别看树不大,可不少结果,一个秋天就结了四十多个石榴,压得树枝朝地上深深地弯着腰。那时候天还不冷,她拉着他走到石榴树跟前,有点赞叹、有点感慨地说:看把她给累的!仿佛石榴树是他们家的一名产妇。
  他说,我就没觉得一棵树会累。
  她说,我说她累她就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