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960字。
江苏省南通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村子里的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社稷”与“社会”同样体现了对土地的崇拜观念。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所谓“社”,即土地神,右边是“土”字,左边“示”表示祭祀。“社”即是对土地之神的祭祀。“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乡下人“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土头土脑,靠种地谋生,视土地为他们的命根。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了乡土社会村民之间的孤立与隔膜,以致出现三家村这样的小村落。
C.乡土社会人们享有的自由并非随心所欲,彼此的熟悉来自于“习”,交往中讲信用是在“习”中养成的规矩之一。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因此这种信用远胜于现代社会的一纸契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人们居住在乡下,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对土地深怀感情,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
B.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代表国家,并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祀土神、谷神的仪式,这样的中国文化体现了农业民族对土地的崇拜。
C.中国人在抛井离乡时身边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他们在外奋斗的最大动力就是有朝一日荣归故里,购置土地田产以光宗耀祖。
D.中国乡土社区是以村落为单位的,村落内彼此熟悉,村落间往来疏少,这样的“聚落形态”深刻影响了传统中国人的社交理念。
3.下列诗句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乡土社会是生于斯,长于斯”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C.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4.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同“热爱土地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中国人热爱土地的表现。(4分)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特色的民族性格所产生的影响。(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