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99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B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在答题卡上。
  2.将每题的答案或解答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诫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
  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为“儒”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 ”,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 ”,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咏。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时的“儒”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人们对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
  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儒”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儒”释义》)
  材料二: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见,“胥”乃是在乡间主持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
  孔子年轻时,正是从“胥”出身。《史记》记孔子幼时“年少好礼”,“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稍长,又尝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傧相。这正是孔子出身于“胥”这个阶层的确切证据。又孔子一生,以博学多知、诲人不倦著称于当世,而这又符合“胥”的另一个语义:“胥,有才智之称也。”《论语•宪问》记孔子言论谓:“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业,所务在“克己复礼”,“唯礼乐之用所先”。儒家之学,独传在六经六艺,而重点则在礼乐。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
  “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的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及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浅带,解果其冠”,即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
  同时,“胥”又是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识分子的美称。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凡有道术者,皆可在这一意义上称为“儒”,即“术士”。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儒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儒”。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
  (摘编自何新《诸子的真相•儒的由来与演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以及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时的表现,说明儒对从业者有道德方面的要求。
  B.儒在殷商时地位崇高,春秋时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至孔子出现,儒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
  C.儒因为地位、职业特殊,商周以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束:衣袍宽大恢宏,礼帽崔嵬高耸。
  D.儒也曾经是对知识分子的美称,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称为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来考证解释“儒”的涵义。
  B.材料二从“近声假借”“文字变迁”的角度梳理了“需”“胥”与“懦”的关系。
  C.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D.“儒”为“术士之称”,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对“术士”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
  3.下列孔子的言论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儒”职业特点的一项是()(3分)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两则材料对“儒”内涵的演变有不同认识,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根据两则材料,试找出能够证明这一学说的依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保卫延安
  杜鹏程
  无定河两岸,听不见往日上灯时光的牛羊叫唤,听不见孩子们的吵闹声,也听不见成年人高唱“信天游”小调;倒是,吧叭吧叭的枪声响了个不歇气!
  黑夜和战争一块儿来到无定河两岸!
  八月十五日夜里十二点钟前后,在镇川堡北边一条山沟中的窑洞里,一位纵队司令员照着蜡烛注视着作战地图。他清楚:我军在西北战场上立刻要从防御转入反攻了,可是在这迈进反攻的第一步的时候,西北战局演变得格外复杂和艰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