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93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推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宜。
  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
  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
  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推卸责任为目的的美国白皮书,当然适合在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尚未到达华盛顿的时间发表。
  B. 司徒雷登“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的行为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
  C. 《别了,司徒雷登》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呼吁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拒绝美国的救济。
  D. “别了”一词在两则材料中都有告别之意,都有深刻内涵,都展示出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豪情,也激励中国人继续奋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美国不能采取大规模、直接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材料一论述了三个原因,包含主、客观两方面。
  B. 材料二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
  C. 司徒雷登看见了大群中国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起讲革命的现象。
  D. 材料二论述告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史、殖民史后,得出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的结论。
  3.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二中“《别了,司徒雷登》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亚洲的重心,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
  C.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
  D. 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4. 根据材料二,简述“别了,司徒雷登”有哪些含义。
  5. 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请根据材料简述《别了,司徒雷登》是如何从全局“看问题、想问题”的。
  【解析】
  【导语】两篇文章共同表达出一种民族自信和成长的历史进程。材料一详细描绘了司徒雷登作为美国在华政策失败的象征,揭示了美国干预中国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材料二通过对比“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历史事件,强调了中国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外来压迫的告别与历史转折的重要性。
  【1题】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拒绝美国的救济”错,文章列举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是为了展现中国人的骨气,激励他们进行战斗,批判那些对美国抱有幻想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次探监
  列夫•托尔斯泰
  说也奇怪,自从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因而憎恨自己那时起,他就不再憎恨别人。
  同米西结婚,昨天他还觉得很称心,今天却觉得根本不可能。昨天他认为就自己的地位来说,她同他结婚无疑将得到幸福,今天他却觉得他不仅不配同她结婚,简直不配同她亲近。
  “首先得去找律师,”他想,“听听他的意见,然后……然后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