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340字。
2024年11月11日
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武术发源于军事战争,商代甲骨文中已有“武”字,上戈下止。于省吾先生指出,“武”字其“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器也”。
“武”在进入西周之后被迅速赋予“德”的内涵,并延续千年不衰,成为中国军事思想和中华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楚军获胜,楚庄王并未得意忘形,他将“武”解释为“止戈为武”,即能够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这种观念可以说吸收了《诗经》中歌颂周武王用武功平定天下、恢复和平的诗篇所宣扬的内容,亦继承了《尚书》中“明德慎罚”“义刑义杀”的理念,并且影响到后世“刑期无刑”“杀以止杀”“战以止战”之观念,也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又勇于捍卫正义的精神品质塑造之路。除此之外,楚庄王还提出了“武有七德”的观念,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乐”“丰财”。如果我们略作引申,则楚庄王所说“七德”可理解为制止暴力、消灭战争、施行德政、传承功业、安定人民、团结友邦、充盈财富。楚庄王提出的“七德”,不仅包含了悲天悯人、天命所归的和平理想,而且还具有追求德政的政治理念,更强调安居乐业、增加财富的现实意义。于是,一个立体的“武德”观念从此树立起来,并被代代传承,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武术的道德核心。
如果说“武德”是中国武术历史传承的精神内核,那么中国武术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就是“兼容并包”和“求真务实”。
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明朝曾从广西调遣壮族“狼兵”参与抗倭,取得了辉煌战绩。其中一支“狼兵”由田州土官岑猛的妻子瓦氏夫人率领,瓦氏夫人所率领的“狼兵”有所谓的“岑家兵法”,擅长小队作战。在抗倭战争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戚继光的“鸳鸯阵”,当年可能就借鉴过那“岑家兵法”。瓦氏夫人擅使双刀,并将刀法传授给了项元池,项元池又将双刀法传授给吴殳,吴殳在他的武学名著《手臂录》中作《双刀歌》以记录此事,他还将自己从河北“渔阳老人”处学得的剑法融入瓦氏双刀法,并且将瓦氏双刀法进一步演化为枪法。正是吴殳的学习与改造,使得广西壮族的武术与中原武术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的武术招式与技术理念。
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发现倭寇刀法凌厉,于是他在所获日本刀法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著成《辛酉刀法》,以此教练士卒。后来,程宗猷和吴殳都钻研日本刀法,并将心得记录下来。这种双手刀法在中国一直流传不辍,到清末民国时期,一派由河北黄林彪传给马凤图,马凤图曾将该刀法改编成“破锋八刀”;另一派由吴桥谢德恒兄弟传给刘玉春等人。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马凤图传人马英图和刘玉春传人郭长生将各自所传加以整合,称之为“二趟苗刀”。今天所谓的“苗刀”即源流于此。
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做到“兼容并包”,与其一贯的“求真务实”追求密不可分。瓦氏双刀、岑家兵法甚至日本刀法等之所以被古代武术家借鉴,是因为它们都曾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武艺。可以说,“兼容并包”本身也是“求真务实”的一种体现。
(摘编自吴洋《止戈为武:文献中记录的中华武术观》)
材料二:
“止戈为武”的原始赋义代表了中国古人对于武事也即暴力工具或暴力行为的最初态度和看法,也内在地生发出中华武德的核心命题——“止戈”。戈为战争杀伐之器,是暴力的符号象征,“止戈”暗含对于暴力的合理运用、规训与控制——这意味着,“止戈”的命题“两位一体”地生发天然具备“武德”内涵规定的中华武文化。在这个层面上,“止戈”构成中华武德之本体依据与意义根源。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本义为征伐示威,但是被赋予“德”的内涵之后,逐渐成为中国军事思想和中华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
B.在“邲之战”中获胜后,楚庄王并未得意忘形,这与他的价值观有关,他认为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
C.周武王用武功平定天下、恢复和平,楚庄王将“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若要考察其关系,亦可谓一脉相承。
D.在中国流行的双手刀法,都与日本刀法有关,马凤图曾将双手刀法改编成“破锋八刀”,“苗刀”即源流于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了将“武”解释为“止戈为武”之外,楚庄王还提出了“武有七德”,可见其在武术文化方面贡献甚大。
B.制止暴力、消灭战争、施行德政、传承功业、安定人民、团结友邦、充盈财富等都是“七德”的本初之意。
C.周武王、汉武帝、光武帝等谥号皆为“武”,按理讲他们都应“刚强直理”“威强㕡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
D.“求真务实”和“兼容并包”既是并列关系,都是中国武术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也是特殊的因果关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以楚庄王为例,主要论述了“止戈为武”这一重要观念建构的曲折过程。
B.第三段是材料一的论述总纲,正如“师道之不传也”是《师说》第二段的论述总纲一样,都是被扩展对象。
C.戚继光“当年可能就借鉴过那‘岑家兵法’”中的“可能”将观点表达委婉,便于读者接纳。
D.材料二先后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解释“止戈为武”,这样有利于读者系统而深刻地理解。
4.文中画线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公元1140年,南宋皇帝宋高宗让连连获胜的抗金名将岳飞停止北伐,这是否体现出宋高宗也有“止戈为武”之德行?请根据上述材料中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6~9题。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